次韵李耸卿贺太守祷雨有应二首·其二

作者: 陈渊朝代: 宋代

原文

使君忧国愿年丰,肯放炎威久病农。

尽道胸中藏渤澥,谁知笔下起蛟龙。

晓凉秋气生蕲簟,梦断檐声带梵钟。

高卧已传民讼息,秪应仁政古难逢。

诗词问答

问:《次韵李耸卿贺太守祷雨有应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谁?答:陈渊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陈渊的名句有哪些?答:陈渊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参考注释

使君

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

忧国

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清 钱谦益 《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炎威

炎热的威势

很多人害怕烈日的炎威

久病

长期患病

久病不起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渤澥

即 渤海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浮 渤澥 ,游 孟诸 。”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 渤澥 ,海别支也。” 南朝 梁 沉约 《和谢宣城》:“将随 渤澥 去,刷羽汎清源。” 清 曹贞吉 《文殊院观铺海歌》:“鼇身一抹映天黑,鲸波万里连 渤澥 。”参见“ 渤海 ”。

笔下

(1) 指文章的写作

笔下生花

(2) 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

笔下留情

蛟龙

传说中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

秋气

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义赏》:“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一:“ 曲江 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 明 刘基 《秋日即事》诗之七:“秋气萧条 宋玉 悲,西风唯有雁相宜。”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

蕲簟

用蕲竹编制的篾席。 宋 文同 《寄永兴吴龙图给事》诗之三:“使客不来公事少,一牀蘄簟石林寒。” 宋 周密 《武林旧事·都人避暑》:“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蘄簟高枕取凉。”

梦断

犹梦醒。 唐 李白 《忆秦娥》词:“簫声咽, 秦 娥梦断 秦 楼月。” 元 尹公远 《尉迟杯·题卢古溪响碧琴所》词:“何事梦断湖山,尚 九里 松声,八月潮怒。” 清 钱谦益 《西湖杂感》诗之五:“残灯彷彿朱衣语,梦断潮声夜殷牀。”

声带

(1) 喉腔两侧两片覆盖喉粘膜的韧带皱襞,受到呼出气流的振动,能发出声音

(2) 电影胶片一侧记录着声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学方法记下的声音的纹理

梵钟

佛寺中的大钟。 唐太宗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梵鐘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清 吴翷 《金陵》诗:“回首 景阳 遗簴失,但餘百八梵鐘声。” 清 纳兰性德 《浣纱溪·小兀喇》词:“犹记当年军垒跡,不知何处梵鐘声。莫将兴废话分明。”

高卧

(1) 高枕而卧

解衣铺被,准备高卧

(2) 比喻隐居;亦指隐居不仕的人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谢安的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世说新语·排调》

民讼

民众的诉讼事宜。《周礼·秋官·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於朝,然后听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民讼边备,一切废弛。”

秪应

同“ 祗应 ”。供奉,当差。《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那四司六局秪应供过的人,都在堂下,甚次第。”

仁政

(1) 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

(2) 仁慈的统治措施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