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鄂渚忆浮远)

作者:丘崈 朝代:宋代

水调歌头(鄂渚忆浮远)原文

彩舰驾飞鹢,帆影漾江乡。肥梅天气,一声横玉换新阳。惊起沙汀鸥鹭,点破暮天寒碧。极目楚天长。一抹残霞外,云断水茫茫。
逆清风,歌白雪,和沧浪。枕流亭馆,昔年行处半荒凉。我欲骖风游戏,收拾烟波佳景,一一付词章。闻说洞天好,何处水中央。

诗词问答

问:水调歌头(鄂渚忆浮远)的作者是谁?答:丘崈
问:水调歌头(鄂渚忆浮远)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丘崈的名句有哪些?答:丘崈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帆影

(1).指帆船去远而模糊的形象。 唐 李峤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诗:“岸迴帆影疾,风逆鼓声迟。” 明 高启 《次韵杨礼曹秋日见赠》:“远江帆影秋芜外,故苑砧声晚树中。” 清 查慎行 《雨中渡黄河》诗:“中流帆影没,远树浪头生。”

(2).帆篷的影子。 宋 陆游 《观潮》诗:“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

江乡

多江河的地方。多指 江 南水乡。 唐 孟浩然 《晚春卧病寄张八》诗:“念我生平好,江乡远从政。”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展 海子 直抵西城 中山王 冢,悉为稻田,引 新河 水注之,清波瀰漫数里,颇类江乡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乍暖风烟满江乡,花裡行厨携着玉缸。”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端午龙舟》:“兰橈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

梅天

黄梅天气。 唐 窦常 《北固晚眺》诗:“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宋 杨万里 《风雨》诗:“梅天笔墨都生醭,棐几文书懒拂尘。” 明 高启 《临顿里》诗之三:“穀雨收茶早,梅天晒药忙。”参见“ 梅雨 ”。

横玉

指笛子。玉,玉笛。 宋 晏几道 《蝶恋花》词:“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 金 段克己 《中秋》诗之一:“随意倾银谋胜赏,谁家横玉调新愁。” 明 高启 《茆翁画双竹》诗:“应缘 茆叟 吹横玉,唤得双飞碧凤来。”

新阳

指初春。《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吕延济 注:“春为阳,秋为阴也。” 郭沫若 《天地玄黄·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新阳共举葡萄盏,触角长慙獬豸冠。”

惊起

因受惊吓而突然动作

深夜突然听到枪声,大家都从床上惊起

沙汀

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鬱春华於石岸,赩夏彩於沙汀。” 宋 陆游 《小舟》诗:“云气分山迭,沙汀蹙浪痕。” 清 沉树本 《浴象行》:“鼓声初歇人语寂,并立沙汀卸羈绊。” 张资平 《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一:“八分满的月轮,跑出松林上面来了。她照在沿海岸线一带沙汀上,和雪一样的白。”

点破

用极简短的话语揭露出隐情或事情的真相

暮天

(1).傍晚的天空。 唐 王昌龄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诗:“秋月对愁客,山鐘摇暮天。” 唐 顾非熊 《成名后将归茅山酬群公见送》诗:“暮天行雁断,晓渡落潮寒。”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嫦娥 正在看着圆窗外的暮天。”

(2).指傍晚的天气。 宋 沉遘 《五言次韵和景彝<秋兴>》:“暑随朝雨尽,凉入暮天多。”

寒碧

(1).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寒凉的碧空。 唐 陆龟蒙 《吴俞儿舞歌·剑俞》:“技月喉,擢霜脊,北斗离离在寒碧。”

(2).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丛丛浓密的绿荫。 宋 陆游 《东湖新竹》诗:“插竹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明 胡其毅 《孔庙柏歌》:“ 大成殿 前多古柏,树树参天堕寒碧。”

(3).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清冷的湖水。 宋 姜夔 《暗香》词:“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 西湖 寒碧。” 明 文徵明 《斋前小山秽翳久关家兄召工治之》诗之二:“微风一以摇,波光乱寒碧。”

极目

远望,尽目力所及

平原远而极目兮。——王粲《登楼赋》

极目四望。——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义律极目远望。——《广东军务记》

楚天

古代楚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位居南方,所以泛指南方天空为楚天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 * 《水调歌头·游泳》

一抹

(1).犹一条;一片(用于痕迹、景物等)。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十七:“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 宋 陆游 《思故山》诗:“暮归稚子迎我笑,遥指一抹西村烟。”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四折:“我自离了鶯花市,无半星儿点污,一抹儿瑕疵。” 清 郑燮 《唐多令·寄怀刘道并示酒家徐郎》词:“一抹晚天霞,微红透碧纱,颤西风凉叶些些。” 茅盾 《子夜》十:“一抹深红色的夕照挂在那边池畔的亭子角,附近的一带树叶也带些儿金黄。” 王西彦 《黄昏》:“一阵辘辘辘辘的轰响,一眨眼,就只在空中剩下一抹逐渐散淡的黑烟。”

(2).一闪而过。 宋 苏轼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诗:“溪上青山三百迭,快马轻衫来一抹。” 宋 杨万里 《馀干泝流至安仁》诗:“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

(3).一齐。《宋史·宋辙传》:“今欲於 定西城 与 陇诺堡 一抹取直,所侵 夏 地凡百数十里。”《 * 词话》第九回:“这妇人一抹儿都看在心里。”

(4).一笔勾消。 清 杨昭 《闲止书堂集钞跋》:“岂意对面九嶷,前言一抹,贪天功为己力,掠人美以自荣。”

(5).一直;一味。《荡寇志》第七七回:“忽听得喊杀之声,一抹地追寻来,祇道你遇着歹人,却为你同二位表兄厮杀?”《荡寇志》第八二回:“却説 丽卿 一抹地鎗挑剑砍,衝出重围。”

一弹;一奏。抹,指弹奏弦乐的一种指法。谓轻轻一按。 唐 杜牧 《隋苑》诗:“红霞一抹《广陵》春, 定子 当筵睡脸新。” 宋 欧阳修 《减字木兰花》词:“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赋琵琶》词:“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一擦或一摸。《儿女英雄传》第六回:“破这个架式是用左胳膊横着一搪,封在面门,顺着用右手往下一抹,拿住他的左腕子一拧,将他身子拧转过来,却用右手从他脖子右边反插将去把下巴一掏:叫做‘黄鶯搦嗉’。”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六段:“ 刘福生 用手把脸一抹,鼻子眼一紧蹙,扎撒着两只大手,发疯地扭起腰来。”

残霞

残馀的晚霞。 南朝 梁 何逊 《夕望江桥》诗:“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销。” 宋 沉与求 《石壁寺山房即事》诗之二:“画桥依约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明 王贵一 《李三十六拙隐草堂》诗:“春柳移阴入,残霞带雨来。” 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她》诗:“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断水

溪流中由于水底参差不齐所造成的水面破折处

茫茫

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长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顾炎武《复庵记》

茫茫的前景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清风

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白雪

(1).洁白的雪。《孟子·告子上》:“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唐 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红楼梦》第四九回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陈毅 《延安宝塔歌》:“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2).比喻白色物。 唐 张鷟 《游仙窟》:“黑云裁两鬢,白雪分双齿。” 宋 苏舜钦 《次韵和师黯》:“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白雪黄云》:“诗人喜 荆公 ‘繰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之句,莫不极口称诵,而不知其有斧凿痕。窃谓雪不成繰,云不可割,请易繰为捲,易割为收,则丝麦自见。” 元 卢挚 《沉醉东风·春情》曲:“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

(3).古琴曲名。传为 春秋 晋 师旷 所作。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淮南子·览冥训》:“昔者 师旷 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扬《白雪》,发清角,理正声,奏妙曲。” 唐 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白雪》乱纤手,《緑水》清虚心。” 清 曹寅 《冬兰》诗:“此即希声曲,应和《白雪》弹。”

(4).喻指高雅的诗词。 唐 罗隐 《秋日有酬》诗:“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 前蜀 韦庄 《对酒》诗:“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 宋 王禹偁 《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青霄路在何难到,白雪才高岂易酬。” 清 陈维崧 《沁园春·同远公和友人赠答之作》词:“况白雪连箱,读之气尽;红牙一曲,闻者心灰。”

(5).词调名。 宋 杨无咎 创作。双调九十五字。《词谱》卷二四:“《白雪》,调见《逃禪集》, 杨无咎 自製曲题,本赋雪,故即以‘白雪’名调。”

(6).道教语。指水银。一说指唾液。 唐 吕岩 《敲爻歌》:“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宋 苏轼 《辨道歌》:“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西游记》第十七回:“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坐……都在那里高谈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摶砂炼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

沧浪

(1).古水名。有 汉水 、 汉水 之别流、 汉水 之下流、 夏水 诸说。《书·禹贡》:“ 嶓冢 导 漾 ,东流为 汉 。又东为 沧浪 之水。” 孔 传:“别流在 荆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夏水》:“ 刘澄之 著《永初山川记》云:‘ 夏水 ,古文以为 沧浪 ,渔父所歌也。’” 宋 姜夔 《清波引》词序:“余久客古 沔 , 沧浪 之烟雨, 鸚鵡 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2).青苍色。多指水色。《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臺下,垂影沧浪泉。” 李善 注:“ 孟子 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 清 毕沅 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 清 龚自珍 《贺新凉》词:“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

(3).借指青苍色的水。 唐 韩愈 《合江亭》诗:“长綆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明 高棣 《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诗:“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 华硕宣 ﹞《湖上》云:‘忽惊鸥鷺起,渔笛响沧浪。’”亦借指青苍的天空。 唐 寒山 《诗》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鷦鵊在沧浪。”

(4).形容头发斑白。 唐 姚合 《奉和前司苏郎中惊斑鬓之什》:“遶鬢沧浪有几茎,珥貂相问夕郎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关河 泱漭连兵气,齿髮沧浪寄病身。”

(5).《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

枕流

(1).靠近水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黄鵠山 东北对 夏口城 , 魏 黄初 二年, 孙权 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

(2).在江边睡觉。指寄迹江湖。 唐 韩偓 《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因成此篇》诗:“枕流方采北山薇,驛骑交迎市道儿。” 林景行 《湖泛口占示贞壮》:“借与诗人随一舸,枕流看树憺忘归。”参见“ 枕流漱石 ”。

亭馆

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 晋 张协 《游仙》诗:“亭馆笼云构,脩梁流三曜。” 唐 刘禹锡 《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诗:“近来溽暑侵亭馆,应觉清淡胜綺罗。” 元 韩英 《花犯·题步障亭》词:“海棠开,谁家亭馆,依然旧标致。” 徐电发 《南州草堂诗》:“ 吴门 亭馆筑 垂虹 ,自詡新诗学 放翁 。”

昔年

前几年;从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行处

(1).随处;到处。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元 汤式 《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香行处有,綵笔生花梦境熟。” 清 孙枝蔚 《雨》诗:“浮生怜物态,行处触长吟。”

(2).走过的地方。 前蜀 韦庄 《叹落花》诗:“ 西子 去时遗笑靨, 谢娥 行处落金鈿。”

荒凉

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一个荒凉的村庄

游戏

(1) 嬉戏

游戏酒食。——宋· 苏轼《教战守》

托儿所的游戏时间

(2) ;游乐;玩耍

(3) 娱乐活动

网球游戏

收拾

(1) 整理;布置;整顿

收拾房间

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故乡》

(2) 修理

收拾鞋子

收音机坏了,你给收拾收拾

(3) 料理

收拾庄稼

(4) 惩治

收拾这个坏蛋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变色龙》

(5) 杀死

非收拾了他不可

(6) 收敛

收拾起笑容

(7) 收拢;收揽

收拾人心

(8) 烹调

到厨下去收拾几样菜

(9) 准备

收拾行李

(10) 消除

收拾了忧愁

(11) 消灭

游击队只用了二十分钟就把据点里的敌人给收拾了

(12) 整治

国事遂不可收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烟波

烟雾笼罩的水面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烟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颢《黄鹤楼》

佳景

美景;胜景。 唐 元稹 《寄乐天》诗:“老逢佳景惟惆悵,两地各伤何限神。” 宋 柳永 《法曲献仙音》词:“遇佳景,临风对月,事须时恁相忆。”

一一

一个一个地;依次地

一一检查

好一一听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一一以叶自彰。——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一一为具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一一自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一一详述之。——清·方苞《狱中杂记》

词章

诗文的总称。 隋 江总 《济黄河》诗:“未殫所闻见,无待验词章。”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久在禁林,词章为一时之冠。”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听其言论,则日日痛哭,读其词章,则字字《孤愤》。”

闻说

犹听说。 唐 孟浩然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闻説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水浒传》第二三回:“江湖上多闻説 武二郎 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一:“闻説 天台 踰万丈,可容长啸碧峯头?”

洞天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意思是洞中别有天地,现在借指引人入胜的境地

别有洞天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中央

(1) 中心的地方(中,指一定范围内适中的统置;央指和四周或上下左右距离相等的位置)

禁卒居中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圆柱矗立在市广场中央

(2) 指国家或党派政治权力最高的地方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