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

作者: 颜真卿朝代: 唐代

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原文

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
朅来从旧赏,林壑宛相亲。
吴子多藏日,秦王厌胜辰。
剑池穿万仞,盘石坐千人。
金气腾为虎,琴台化若神。
登坛仰生一,舍宅叹珣珉。
中岭分双树,回峦绝四邻。
窥临江海接,崇饰四时新。
客有神仙者,于兹雅丽陈。
名高清远峡,文聚斗牛津。
迹异心宁间,声同质岂均。
悠然千载后,知我揖光尘。
第一百五十三卷

诗词问答

问: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的作者是谁?答:颜真卿
问: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颜真卿的名句有哪些?答:颜真卿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152_9

参考注释

不到

(1)

不足,少于…

不到四分钟驶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师抱怨那个孩子不到学校上课

(3)

不周到

我们是粗人,照顾不到,请多原谅

东西

(1) 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吃东西

写东西

(2) 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朅来

(1).犹言去。《后汉书·张衡传》:“回志朅来从玄諆,获我所求夫何思!” 李贤 注:“朅,去也。”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朅来游 嵩 峯,羽客何双双。” 唐 李涉 《春山三朅来》诗之一:“钓鱼朅来春日暖,沿溪不厌舟行缓。” 宋 苏轼 《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求之五十年得之蜀中》诗:“ 长陵 朅来见大姊, 仲孺 岂意逢将军?” 清 顾炎武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诗:“朅来未得从 黄石 ,老至先思伴 赤松 。”

(2).犹言来。归来;来到。《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咏归涂以反旆,登 崤 澠 而朅来。” 吕延济 注:“朅来,言归去来也。” 唐 张九龄 《岁初登高安南楼言怀》诗:“朅来 彭蠡 泽,载经 敷浅原 。” 宋 辛弃疾 《念奴娇·戏赠善作墨梅者》词:“疑是花神,朅来人世,占得佳名久。” 清 汪士鋐 《陈沧洲太守出瘗鹤铭于江中以拓本见示作歌记之》:“朅来江边问遗碣,太息墨宝存空亭。”

(3).犹言尔来或尔时以来。 南朝 梁 何逊 《行经孙氏陵》诗:“朅来已永久,年代曖微微。” 唐 柳宗元 《韦道安》诗:“朅来事儒术,十载所能逞。” 宋 苏轼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清 嵇曾筠 《五台山》诗:“朅来幸得公务閒,閒情暂寄水石间。” 梁启超 《爱国歌》之三:“君不见朅来 欧 北天骄骤进化,宁谷久扃吾文明。”

(4).助词。 晋 张协 《杂诗》之六:“朅来戒不虞,挺轡越飞岑。”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三十:“朅来豪游子,势利祸之门。” 宋 苏轼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朅来 震泽 都如梦,只有 苕溪 可倚楼。”

(5).何来。朅,通“ 曷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回车朅来兮,絶道 不周 ,会食 幽都 。”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行》:“高节难久淹,朅来空復辞。” 宋 陈与义 《衡山道中》诗之三:“朅来巖谷游,却在浮云外?”

(6).何不来。朅,通“ 盍 ”。 唐 李商隐 《井泥》诗:“我欲秉钧者,朅来与我偕?” 宋 乐雷发 《乌乌歌》:“朅来相就饮斗酒,听我仰天歌乌乌!”

林壑

树林和山谷

相亲

(1) 互相亲爱;相亲近

(2) 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

吴子

(1).对 战国 卫 人 吴起 的敬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吴子 曰:‘待公而食。’”《南史·陈伯之传》:“所以 廉公 之思 赵 将, 吴子 之泣 西河 ,人之情也。”

(2). 南北朝 时北人对南人的蔑称。《南史·檀道济传》:“ 魏 人闻之,皆曰:‘ 道济 已死,吴子辈不足復惮。’”参见“ 傖父 ”。

厌胜

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汉书·匈奴传下》:“ 元寿 二年,单于来朝,上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 上林苑 蒲陶宫 。” 唐 杜甫 《石犀行》:“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宋 孔平仲 《辍耕录》卷一:“塞上有一山,形势雄伟, 金 人望气者谓此山有王气,非我之利。 金 人欲厌胜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 嫦娥 曰:‘我岂医巫厌胜者?汝自欲捧心傚 西子 耳。’” 叶圣陶 《未庆集·遗腹子》:“两坛陈绍两只火腿买来了,就放在卧房里,仿佛看作一种厌胜的宝物,又象是一定生男儿的预约券。”

盘石

极为坚硬而致密的石头。同“磐石”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唐· 李白《丁都护歌》

金气

(1).指古代思想家五行学说中所说的金的气质。《吕氏春秋·应同》:“ 汤 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汉书·天文志》:“逆秋令,伤金气,罚见太白。”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儒学》:“於是以抽爻换象补泄之法修之,於学之坎位起高阁,曰 青云楼 ,高於 尊经 以泄乾之金气。”

(2).秋气。 南朝 梁简文帝 《倡妇怨情》诗:“ 玉关 驱夜雪,金气落严霜。” 唐 刘禹锡 《新秋对月寄乐天》诗:“夜凉金气应,天静火星流。” 明 何景明 《白菊赋》:“乃岁律之甫迁,慨金气之何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陈沧州 先生守 苏州 ,《重游虎邱》诗云……代谢已怜金气尽,再来偏笑石头顽。”

(3).亦作“ 金气 ”。指刑官。 章炳麟 《巡警总监箴》:“发姦擿伏,金气作辛,屈彼大豪,以振穷矜。”

见“ 金气 ”。

琴台

1.作为弹琴场所的一种高而平的建筑物。 2.安放琴的座垫。 3.台名。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相传为汉司马相如弹琴之所。 4.台名。相传为春秋时单父宰宓子贱弹琴之所。在山东省单县东南之旧城北。 5.台名。在河南省鲁山县城北,唐元德秀所建。 6.台名。在江苏省苏州灵岩山上。

登坛

(1).登上坛场。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昔 张景明 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 韩牧 让印,主人得地。”《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命旅致屯云之应,登坛有降火之祥。” 李善 注:“登坛,祭天也。”《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然而杜门不用,登坛受讥。” 李善 注:“《江表传》曰:‘ 权 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 周瑜 ……’然登坛,即位之时也。”《后汉书·献帝纪》“皇帝逊位, 魏王 丕 称天子” 李贤 注引 晋 袁晔 《献帝春秋》:“乃为坛於 繁阳 故城, 魏王 登坛,受皇帝璽綬。”《晋书·谢安传》:“及 宋 受禪, 谢晦 谓 刘裕 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 谢益寿 奉璽紱。’”《史记·淮阴侯列传》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唐 皇甫曾 《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

(2).走上讲台。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始弘就馆之礼,即受登坛之策。” 唐 杜牧 《送太昱禅师》诗:“结社多高客,登坛尽小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 阳明 登坛讲学,反復辨説良知二字。”

(3).借指某种事物开始出现。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九》:“人格的平等,也是一种外来的旧理想;现在‘经验’既已登坛,自然株连着化为妄想。”

生一

即 太一 。神名。 唐 颜真卿 《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诗:“登坛仰 生一 ,捨宅叹珣珉。”参见“ 太一 ”。

舍宅

谓施舍住宅作寺院。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尼寺》:“《僧史略》曰:‘ 东晋 何充 始捨宅安尼,此盖尼寺之始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腹笥》:“ 崑山 白莲花寺 ,乃 陆鲁望 捨宅之所,后有祠堂像设,皆当时物。”

双树

娑罗双树。也称双林。为 释迦牟尼 入灭之处。《大般涅槃经》卷一:“一时佛在 拘施郡城 ,力士生地, 阿利罗跋提 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大觉世尊将欲湼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卷八:“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所以 浄名 杜名於方丈, 释迦 缄默於双树,将致理致渊寂,故圣为无言。”

四邻

周围的邻居;左邻右舍

街坊四邻

江海

(1).江和海。《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江海称其大者,以无所不容。” 唐 岑参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诗:“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 苏曼殊 《本事诗》之三:“ 丹顿 拜伦 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2).旧时指隐士的居处。《庄子·刻意》:“就藪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宋 苏轼 《临江仙》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餘生。”

(3).引申为退隐。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中丞闻琴》:“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于时 魏特进 、 房僕射 、 杜相州 等,并以江海相期,烟霞相许。” 宋 苏轼 《书诸公送周梓州诗后》:“予既有江海之意,而 正孺 亦慨然有归歟之叹。”

(4).泛指四方各地。《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会 。” 唐 杜甫 《草堂》诗:“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江海未苏,干戈暂止。”

崇饰

(1).粉饰;夸饰。《左传·文公十八年》:“ 少皞氏 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譖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不復广引譬类,崇饰浮辞。苟以夸大为名,更丧忠告之实。”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长啸》:“至云 太上老君 相次传授 舜 为琴,崇饰过甚,非予所敢闻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上曰:‘比欲下詔罪己,避寝撤膳,又恐近于崇饰虚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迨 裴鉶 著书,径称《传奇》,则盛述神仙怪譎之事,又多崇饰,以惑观者。”

(2).装饰,修饰。《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崇饰居室,士民失业。”《旧唐书·窦希瑊传》:“宗族咸以外戚,崇饰舆马, 维鍌 独清俭自守。”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白塔寺》:“帝后閲之,愈加崇重,即迎舍利,崇饰斯塔。”

时新

(1) 某个时期最新的

时新的式样

(2) 指应时的食品

献上时新,略表寸心

有神

(1).神灵。有,助词。《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 孔 传:“神庶几助我。”《大戴礼记·少间》:“故天子昭有神於天地之间,以示威於天下也。”

(2).有神助。喻指奇妙生动,有神韵。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李玲修 《笼鹰志》:“他画着,渐渐艺术感觉唤醒了,手平稳了,下笔有神了。”

(3).有精神。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三家邻居》:“这双大眼睛,瞳人深而有神。仿佛即使是在黑暗之中,它们也能发光。”

仙者

仙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辨问》:“至於仙者,唯须篤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 宋 朱处约 《蓬莱阁记》:“﹝方士﹞又言仙者宫室伟大、气序和平之状;餐其草木,则可以长生不死。”

于兹

(1).在此。《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2).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3).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吁嗟;叹息。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復存於兹。”

雅丽

雅致秀丽

这花尽管鲜艳,却并不雅丽

名高

崇高的声誉;名声显著。《韩非子·说难》:“所説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往者 毛孝先 、 崔季珪 等用事,贵清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 宋 苏轼 《和刘道原咏史》:“名高不朽终安用,日饮无何计亦良。”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乃学其讲道学,聚徒众,收门生,以博名高,图富贵。”

清远

(1).清明,高远。《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三国 魏 王弼 注:“进处高洁,不累於位;无物可以屈其心而乱其志,峩峩清远,仪可贵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会稽 贺生 体识清远,言行以礼。”《南史·柳世隆传》:“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 明 唐顺之 《送彭通判致仕序》:“且君之居官,清远閒散,翛然絶不以声利自污。”《再生缘》第四回:“精神清远真非俗,风度温柔果出羣。”

(2).清美,幽远。 唐 钱起 《过桐柏山》诗:“赏心无定极,仙步亦清远。” 宋 苏轼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黄州 山水清远,土风厚善。”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郑 许 田野间,二三月有一种花,蔓生,其香清远。” 清 恽敬 《西园记》:“ 敬 行天下山水, 浙 西 严陵江 上,最为清远。”

斗牛

挑逗牛与牛或牛与人相斗

异心

(1) 二心,不一条心

怀有异心

(2) 坏心,恶意

起异心

(3) 想法不同

父子异心

同质

谓本质相同。《后汉书·延笃传》:“或谓先孝后仁,非 仲尼 序 回 参 之意。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 虞舜 颜回 是也。”

悠然

(1) 安闲、闲适的样子

悠然自得

(2) 深远的样子

(3) 形容韵味未尽

余韵悠然

(4) 久远的样子;辽阔的样子

年代悠然

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知我

(1).深切了解我。《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曰:‘吾始困时,尝与 鲍叔 贾,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 不以我为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鲍子 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长史 云:‘ 刘尹 知我,胜我自知。’” 宋 苏轼 《观鱼台》诗:“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2).器重我。《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 ﹞去而事 智伯 , 智伯 尊宠之……﹝ 豫让 ﹞曰:‘嗟呼!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説己者容。今 智伯 知我,我必为报讎而死,以报 智伯 ,则吾魂魄不愧矣。’”

光尘

(1).敬词。称言对方的风采。《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冀事速讫,旋侍光尘,寓目阶庭,与听斯调。” 张铣 注:“光尘,美言之。” 唐 白居易 《祭李司徒文》:“至於豆觴之会,轩盖之游,多奉光尘,最承欢惠。” 明 张煌言 《答唐枚臣书》:“倡义以来,南北各天,遂勿获亲奉光尘。”

(2).《老子》:“和其光,同其尘。”后以“光尘”喻世俗。《晋书·文苑传论》:“ 彦伯 未能混迹光尘,而屈乎卑位。” 清 唐孙华 《寿周砾圃七十》诗:“肯随贵介逐光尘?祇有穷交相引重。”

一百五

(1).指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为寒食,故名。 唐 姚合 《寒食诗》之一:“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 唐 温庭筠 《寒食节寄楚望》诗之二:“家乏两千万,时当一百五。” 宋 苏辙 《新火》诗:“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九:“自冬至一百有五日至寒食,故世言寒食皆称一百五。”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参见“ 一百五日 ”。

(2).牡丹之一种。开于寒食节,故称。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花释名》:“一百五者,多叶,白花。 洛阳 花以穀雨为开候,而此花常至一百五日开,最先。”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