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作者: 张焘朝代: 宋代

踏莎行原文

阳复寒根,气回枯杆。
前村昨夜梅初绽。
谁言造化没偏颇,半开何独南枝暖。
素艳幽轻,清香远散。
雪中岂恨和羹晚。
不知何处误东君,至今不使春拘管。

诗词问答

问:踏莎行的作者是谁?答:张焘
问:踏莎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踏莎行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张焘的名句有哪些?答:张焘名句大全

张焘踏莎行书法欣赏

张焘踏莎行书法作品欣赏
踏莎行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阳复

(1).犹言一阳来复。《宋书·礼志三》:“太常 顾和 表曰:‘ 泰始 中,合二至之祀于二郊。北郊之月,古无明文,或以夏至,或同用阳復。’” 明 高启 《冬至夜喜逢徐七》诗:“雪明窗促曙,阳復座销寒。”参见“ 一阳来復 ”。

(2).比喻政治清明。 宋 朱熹 《答张敬夫书》:“但政本未清,倖门未窒,殊未有以见阳復之效。”

昨夜

(1).昨天夜里。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芦洲 。”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之一:“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巴金 《探索集·长崎的梦》:“昨夜,我梦见我在 长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与 郑恆 亲。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造化

(1) 福分;好运气

子女都这么孝敬,你可真有造化

(2) 自然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与造化抗衡

偏颇

不公平;偏袒

内偏颇于妻子,外僭惑于知友。——王符《潜夫论》

何独

犹何谁,谁人。独,犹孰。 明 李东阳 《题徐都宪椒园》诗:“人家何独无此堂,岂有乔木参天长?” 明 李东阳 《和王直古》:“俯仰天地间,何独无父子?”

南枝

(1).朝南的树枝。 南朝 梁简文帝 《双燕》诗:“衔花落北户,逐蝶上南枝。” 唐 李白 《山鹧鸪词》:“ 苦竹岭 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鷓鴣飞。” 明 吴国伦 《寄远曲》:“ 章臺 杨柳緑如云,忆折南枝早赠君。”

(2).比喻温暖舒适的地方。 唐 清江 《春游司直城西鸕鶿谿别业》诗:“ 越 客初投分,南枝得寄栖。”

(3).借指梅花。 宋 苏轼 《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愿及南枝谢,早随北雁翩。”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南枝,梅也。” 清 宋琬 《送别李素臣归荒隐草堂》诗:“相思试折南枝寄,东阁官梅尚有无。” 田汉 《赠刘雨岑先生》诗:“南枝如雪馥雄关,又在先生笔底看。”

(4).《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胡 马依北风, 越 鸟巢南枝。”因以指故土,故国。《周书·杜杲传》:“ 王褒 、 庾信 之徒既覊旅 关中 ,亦当有南枝之思耳。” 唐 储嗣宗 《早春》诗:“踟蹰 歷阳 道,乡思满南枝。” 郁达夫 《自汉皋至辰阳流亡途中口占》:“岂为行吟来 楚 泽,终期结綬到南枝。”

素艳

(1).素净而美丽。 唐 杜甫 《丁香》诗:“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艷。” 唐 皮日休 《<九讽系述>》序:“至若 宋玉 之《九辩》……其为清怨素艷,幽抉古秀,皆得芝兰之芬芳,鸞凤之毛羽也。” 戴望舒 《霜花》诗:“雾的娇女,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2).指白色的花。 唐 李群玉 《人日梅花病中作》诗:“玉鳞寂寂飞斜月,素艷亭亭对夕阳。”

清香

清淡的香味

则有荷叶之清香。——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和羹

(1).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唐 钱起 《陪郭令公东亭宴集》诗:“不愁懽乐尽,积庆在和羹。”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二:“举朝水火和羹苦,于野玄黄战血重。”

(2).喻宰辅之职。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弄印之名已著,和羹之命爰行。”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东君

传说中的太阳神

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之属。——《史记·封禅书》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不使

不顺从。《墨子·非命下》:“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三》:“《尔雅》:使,从也。天鬼不从,犹上文言上帝不顺耳。”《汉书·外戚传·赵皇后》:“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使。” 颜师古 注:“不使,不可使从命也。”《后汉书·庞参传》:“今苟贪不毛之地,营恤不使之民,暴军 伊吾 之野,以虑三族之外,果破 凉州 ,祸乱至今。”

拘管

(1).管束;监督。 唐 孙棨 《北里志·张住住》:“及 住住 将笄,其家拘管甚切; 佛奴 稀得见之,又力窘不能致聘。” 宋 苏轼 《乞桩管钱氏地利房钱修表忠观及坟庙状》:“右奉圣旨宜令 杭州 每年特支钱五百贯与 表忠观 ,置簿拘管,只得修葺坟庙,不得别将支用。” 元 张可久 《醉太平·无题》曲:“小寃家怕不道心儿里爱,老妖精拘管的人来煞。”《 * 词话》第四五回:“姊妹们拘管得紧,老尊堂不放鬆。” 沉从文 《王谢子弟》:“把媳妇接过了门,拘管着男的。”

(2).拘禁管制。 宋 岳飞 《奏措置虔贼状》:“山寨贼首 罗诚 等二百餘人,见拘管在寨。”《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四年》:“太学生 刘黼 等八人,拘管 江西 、 湖南 州军,宗学生 于伯 等七人并削籍,拘管外宗司。”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