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诗一首

作者:刘克庄 朝代:宋代

铭诗一首原文

眼如电,十年读。
腹如栉,三冬足。
昔池上,赓黄鹄。
今田间,叱黄犊。
耕谷口,庐汾曲。
洁去就,免殆辱。
余先人,奋白屋。
忠孝家,文章录。
修名远,大运促。
藐诸孤,忝似续。
既显庸,亦老宿。
如毛德,如天福。
郭之东,溪之北,百弓地,十围木。
几哉丘,吾所卜。
汉赵岐,唐杜牧。
皆自铭,不它属。
虽短章,颇实录。

诗词问答

问:铭诗一首的作者是谁?答:刘克庄
问:铭诗一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克庄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克庄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三冬

冬季。三个冬天

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杜荀鹤《溪居叟》

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汉书·东方朔传》

黄鹄

(1).鸟名。《商君书·画策》:“黄鵠之飞,一举千里。”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珠帘绣柱围黄鵠,锦缆牙檣起白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一个将青蛾来燎火,且过眼前;一个见黄鵠而关弓,不知背后。”

(2).比喻高才贤士。《文选·屈原<卜居>》:“寧与黄鵠比翼乎?将与鸡鶩争食乎?” 刘良 注:“黄鵠,喻逸士也。” 唐 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黄鵠据其高,众鸟接其卑。” 钱仲联 集释引 陈沆 曰:“黄鵠谓 元稹 、 李绅 也。”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六:“失藪哀鸿叫,摶空黄鵠劳。”

(3).指 汉高祖 刘邦 所作《鸿鹄歌》。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汉高帝 ﹞虽飢渴四皓而不逼也,及太子卑辞致之,以为羽翼,便敬德矫情,惜其大者,发《黄鵠》之悲歌,杜婉妾之覦覬,其珍贤贵隐,如此之至也。”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愿歌《黄鵠》三千岁,移得金茎五百年。”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加以《大风》、《黄鵠》、《落叶哀蝉》,或步燕歌,或循骚旨,无詔伶人,自成絶调。”

(4). 汉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所作之歌。《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 江都王 建 女 细君 )悲愁,自为作歌曰:‘……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鵠兮归故乡。’”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 太和公主 居处不同,情义久絶,懐土多畏,亟闻《黄鵠》之歌,失位自伤,寧免緑衣之叹,念其羈苦,常軫朕心。” 唐 杜甫 《留花门》诗:“公主歌《黄鵠》,君王指白日。”后以“黄鵠”指离乡的游子。 明 高启 《甪里村》诗:“紫芝日已老,黄鵠何时还?”

(5).据 汉 刘向 《列女传》载: 鲁 陶婴 少寡, 鲁 人闻其义,将求焉。 婴 闻之,乃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黄鵠之早寡兮七年不双。”后指妇女的守节不嫁和空闺寂寞。 明 汪廷讷 《种玉记·互醋》:“我流落边关,若不回时只恐你终啣黄鵠哀。泪空垂,冷落鸳幃日易西。” 清 陈维崧 《麦秀两岐·为周贞女题词》词:“既许驱金犊,便合歌《黄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早岁吟《黄鵠》,颠连四十春,怀贞心比铁,完节鬢如银。”

(6).山名。参见“ 黄鵠山 ”。

田间

(1) 田地里

田间劳动

田间管理

(2) 农村;乡间

黄犊

(1).小牛。《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 唐 杜甫 《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復来。” 明 李梦阳 《戏作放歌寄别吴子》:“我岂復恋头上簪,鹿门黄犊稳足驾。”

(2).蜗牛的别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焦先 及 杨沛 ,并作瓜牛庐,止其中。以为瓜当作蜗;蜗,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庄子·则阳》“有所谓蜗者” 唐 成玄英 疏:“蜗者,虫名,有类小螺也;俗谓之黄犊,亦谓之蜗牛,有四角。”

谷口

(1).山谷的出入口。《六韬·分险》:“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 唐 王维 《归辋川作》诗:“谷口疎鐘动,渔樵稍欲稀。” 清 黄景仁 《偕邵元直游吾谷》诗:“此间看山復看枫,谷口敞与平原同。”

(2).古地名。又名 瓠口 。在今 陕西 礼泉 东北。 西汉 于此置 谷口县 , 东汉 废。因位于 九嵕山 东、 仲山 西,当 泾水 出山之处,故谓之 谷口 。古时相传为 黄帝 升仙的地方。也称 寒门 。《汉书·郊祀志上》:“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庭 。 明庭 者, 甘泉 也。所谓 寒门 者, 谷口 也。”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黄帝 升仙之处也。”又注:“ 谷口 , 仲山 之 谷口 也……以 仲山 之北寒凉,故谓此谷为 寒门 也。”

(3).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 西北。 秦 时于此置 云阳县 。《战国策·秦策三》:“ 范雎 曰:‘大王之国,北有 甘泉 、 谷口 。’” 鲍彪 注:“在 云阳 。” 西汉 末年,高士 郑朴 (字 子真 )曾隐居于此。 汉 扬雄 《法言·问神》:“ 谷口 郑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师。” 唐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诗:“ 谷口 郑子真 ,躬耕在巖石。” 王琦 注引《雍录》:“ 谷口 在 云阳县 西四十里, 郑子真 隐於此。”后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元 杨奂 《得邳大用书复寄》诗:“ 谷口 知何似,他年愿卜隣。” 清 钱谦益 《高邮道中简顾所建》诗:“负耒我今归 谷口 ,惊弓君莫问壶头。”

汾曲

汾水 源出 山西省 宁武县 管涔山 ,东南流经 太原市 至 新绛县 而西折入 黄河 。其西折处谓 汾 曲。《诗·魏风·汾沮洳》:“彼 汾 一曲,言采其藚。”《魏书·安同传》:“宜截 汾 曲为南北浮桥,乘西岸筑围。西围既固,贼至无所施其智力矣。”《周书·武帝纪下》:“往者军下 宜阳 ,衅由彼始;兵兴 汾 曲,事非我先。”

去就

(1) 担任或不担任职务

无意去就

(2) 离去或留下

去就之际。——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先人

(1) 祖先(常指祖父辈以上的)

(2) 专指已故的父亲

辱王之先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先人还家。——宋· 王安石《伤仲永》

白屋

(1).指不施采色、露出本材的房屋。一说,指以白茅覆盖的房屋。为古代平民所居。《尸子·君治》:“人之言君天下者瑶臺九纍,而 尧 白屋。”《汉书·王莽传上》:“开门延士,下及白屋。” 颜师古 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白屋》:“古者宫室有度,官不及数,则居室皆露本材,不容僭施采画,是为白屋也已。” 元 李翀 《日闻录》:“白屋者,庶人屋也。《春秋》:‘丹 桓公 楹,非礼也。’在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堊,大夫苍士黈黄色也。按此则屋楹循等级用采,庶人则不许,是以谓之白屋也。”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故此把白屋寒儒,都认做青云贵客了。”

(2).指平民或寒士。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将军辅翼幼君,将流大化,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今士见者皆露索、挟持,恐非 周公 辅相 成王 之礼,致白屋之意也。”《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昔 周公旦 父 文 兄 武 ,九命作伯以尹华夏,犹挥沐吐餐,垂接白屋,故 周 道以隆,天下归德。” 李贤 注:“白屋,匹夫也。”《新唐书·张玄素传》:“ 周公 资圣人,而握沐吐餐,下白屋,况下 周公 之人哉?” 明 何景明 《寿许司马》诗:“不屈朱门贵,能怜白屋贫。”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人人皆可由白屋而为王侯、卿相、师儒,人人皆可奋志青云,发扬蹈厉,无阶级之害。”

(3).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刺史 毛奕 表行贰师将军,将 酒泉 、 敦煌 兵千人,至 楼兰 屯田,起 白屋 ,召 鄯善 、 焉耆 、 龟兹 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 河 。”

忠孝

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终於立身” 汉 郑玄 注:“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东观汉记·北海敬王刘睦传》:“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或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风既降,圣教莫修,忠孝情衰,廉耻道丧。”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修名

(1).美好的名声。《隋书·列女传序》:“其修名彰於既往,徽音传於不朽,不亦休乎!” 明 刘城 《秋怀》诗:“惟有修名在,千秋不可欺。”

(2).匡正名分。《国语·周语上》:“有不贡则修名。” 韦昭 注:“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

(3).循名,依照名称。《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4).加强修养以求名誉。 明 唐顺之 《与王尧衢书》:“当今之士隐居篤学、修名砥节如 湖州 唐子 、 平凉 赵子 辈者,凡若干人。”

(5).谓置备名帖,以作通报姓名之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於会所而弔,他日修名诣其家。”

大运

(1).谓天命,上天的旨意。《史记·天官书》:“日月晕适,云气,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后汉书·明帝纪》:“朕承大运,继体守文。”《隋书·天文志下》:“后 宣武 继崩, 高祖 以大运代起。” 明 归有光 《史称安隗素行何如》:“岂非其节有餘而权不足,回斡大运、拨乱反正之方有所短耶?”

(2).指天体的运行。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二:“ 蓐收 肃金气,西陆弦海月……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 王琦 注:“大运,天运也。” 明 高启 《寓感》诗之三:“阳和既代序,严霜变肃辰。大运有自然,彼苍非不仁。”

(3).犹时运。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诗之九:“相逢藩篱雀,笑彼在尘泥;大运有时屈,壮志难与谐。”

(4).指好运。《红楼梦》第四三回:“你这么个阿物儿,也忒行了大运了。”

(5).旧时星命术士谓人之运命十年一大变,称大运。大运用干支标记,各领五年。见 宋 昙莹 《珞琭子赋》卷上。

诸孤

众孤儿。《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养幼少,存诸孤。” 唐 韩愈 《扶风郡夫人墓志铭》:“葬有日,言曰:吾父友惟 韩丈人 视诸孤,其往乞铭。” 明 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李景让母》:“母祝之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若矜我贫,则愿诸孤学问有成,此不敢取。’”

似续

继承;继续。《诗·小雅·斯干》:“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毛 传:“似,嗣也。”又为后嗣。 唐 柳宗元 《对贺者》:“上不得自列於圣朝,下无以奉宗祀、近丘墓,徒欲苟生幸存,庶几似续之不废。”

显庸

(1).显明;显著。庸,通“ 融 ”。《国语·周语中》:“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 俞樾 《群经平议·春秋外传国语一》:“显,明也,庸,读为融。《郑语》‘命之曰祝融。’ 韦 解曰:‘融,明也。’下文:‘穀洛鬭章,显融昭明。’彼作融者,正字,此作庸者,叚字。”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二》:“今皇帝创制,显庸运世以礼。”

(2).明显的功劳。《新唐书·韩愈传》:“东巡 泰山 ,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使永永年服我成烈。”

(3).犹显用。 明 李东阳 《寿冢宰尹公序》:“然早仕者多不至显庸,晚达者不能无日暮途远之嘆。”

老宿

(1).年老而资深的人。《北史·齐平秦王归彦传》:“ 归彦 曰:‘ 元海 、 乾和 ,岂是朝廷老宿?’”《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初, 爽 以 桓范 乡里老宿,於九卿 * 礼之,然不甚亲也。” 清 蒋士铨 《一片石·访墓》:“既居师道尊严,即是文坛老宿。” 清 包世臣 《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阁下枢廷老宿,天下事无不经练。”

(2).称释道中年老而有德行者。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宋 惠洪 《冷斋夜话·靓禅师<溺流>诗》:“ 靚禪师 ,有道老宿也。” 宋 林景梅 《留寄沉介石高士》诗:“玄门尊老宿,白髮长婴儿。”

天福

上天所赐之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商颂》有之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此 汤 所以获天福也。”《列子·力命》:“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汉书·宣帝纪》:“朕之不德,屡获天福。”

百弓

五百尺。弓,丈量土地的计算单位,每弓合营造尺五尺。亦借指百弓土地。 宋 陆游 《自东泾度小岭闻有地可卜庵喜而有赋》:“小岭西南烟水间,颇闻有地百弓宽。” 宋 张孝祥 《浣溪沙·烟水亭蔡定夫置酒》词:“乞我百弓真可老,为公一饮醉忘归。”

围木

指合抱之木。 晋 左思 《魏都赋》:“硕果灌丛,围木竦寻。”

杜牧

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

短章

指篇幅较短的诗文篇章。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颂酒虽短章,深衷自此见。”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黄人 《<小说林>发刊词》:“虽稗贩短章,苇茆恶札,靡不上之佳諡,弁以吴词。” 阿英 《六十年前的相声》:“虽只是一个短章,但已足使我们看到在近六十年前,相声就已有了怎样的发展。”

实录

(1) 符合实际的记载

这本日记是他晚年生活的实录

(2) 正式录音、录像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