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轼刻盆石诗韵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和苏轼刻盆石诗韵原文

鹊渚鶱谒天帝孙,支机持走归中原。

玉局胡乃公案翻,曰此中山有石存。

置之平几承以盆,作歌七字探天根。

雷门布鼓予缀言,走笔趁韵赓其元。

诗词问答

问:和苏轼刻盆石诗韵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和苏轼刻盆石诗韵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

参考注释

鹊渚

(1).银河。 清 吴伟业 《七夕即事》诗之一:“鹊渚星桥迥,羊车水殿开。”

(2).指 鹊洲 ,在 安徽 境内。 明 汤显祖 《朱大复舒城》诗:“ 鹊渚 逢人报好音, 龙舒 君长挟青琴。” 徐朔方 笺校:“ 朱大復 名 长春 , 显祖 同年进士。时出任 舒城 知县。”

帝孙

星名。即织女星。一称天孙。《红楼梦》第七六回:“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

支机

见“ 支机石 ”。

中原

(1) 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北虏僭盗中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平原;原野

玉局

(1).棋盘的美称。 唐 李商隐 《灯》诗:“锦囊名画揜,玉局败碁收。” 宋 贺铸 《南乡子》词:“玉局弹棋无限意, * ,肠断 吴 蚕两处眠。”

(2).道观名,在 四川 成都 。传说 李老君 曾于此坐局脚玉床讲经,因而得名。《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蜀主 詔於 玉局化 设道场。” 胡三省 注:“ 玉局化 在 成都 。 彭乘 《记》曰: 后汉 永寿 元年, 李老君 与 张道陵 至此,有局脚玉牀自地而出, 老君 昇坐,为 道陵 説《南北斗经》,既去而坐隐,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 宋 苏轼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诗:“莫欺老病未归身, 玉局 他年第几人。” 元 袁桷 《张虚靖圜庵扁曰归鹤次韵》:“ 玉局 讲残春换劫,石臺丹在草通灵。” 明 王世贞 《九支斋十歌》之六:“ 成都 玉局 授书后,渐与金僊相对雄。”

(3). 苏轼 曾任 玉局观 提举,后人遂以“玉局”称 苏轼 。 宋 刘克庄 《摸鱼儿·赏海棠》词:“悵 玉局 飞仙, 石湖 絶笔,孤负这风韵。” 明 文徵明 《先君行略》:“一日见公书,稍涉 玉局 笔意。” 清 赵翼 《再题焦山寺赠巨超练塘两诗僧》诗:“我本才非 苏玉局 ,敢嗔 佛印 不烧猪。” 清 程文正 《钱王庙》诗:“残碑有字还堪读, 玉局 鸿文笔力遒。”

胡乃

何乃。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三:“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意到即用,初不必校,古律皆然,胡乃妄为云云也。但律诗比古稍严,必亲邻之韵乃可耳。”

公案

(1) 指官吏审理案件时用的桌子

令人排好公案,预备人犯来时在神前审讯。——沈从文《新与旧》

(2) 官府处理的案牍。后来指疑难案件,泛指有纠纷或离奇的事情

今来公案,见在户部,可以取索案验。——宋· 苏轼《辨黄庆基弹劾剳印子》

府尹也巴不得了结这段公案。——《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中山

(1) 周代诸侯国名。今河北正定县东北,战国时为赵武炅王所灭

兼……赵、 宋、 卫、 中山之众。——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

非尊于…中山之君。

作歌

谓作歌词而咏唱。《书·益稷》:“帝庸作歌曰:‘勑天之命,惟时惟几。’”《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託异国兮乌孙王。’”《封神演义》第四五回:“ 惧留孙 领命,作歌而来。”

七字

指七言诗。 唐 元稹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诗:“七字排 居敬 ,千词敌 乐天 。”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开。”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引 清 许可觐 《叙事解疑》:“ 仇长文 闈战后,忽忆 青青柳 ‘有信欲传’之句,题七字於扇头,以赠 许丹忱 云:‘谁将十万快腰缠,漫道 扬州 好著鞭,不谓秋来多客思,梦魂已到玉臺前。’”

天根

(1).星名。即氐宿。东方七宿的第三宿,凡四星。《国语·周语中》:“天根见而水涸。”《尔雅·释天》:“天根,氐也。” 郭璞 注:“角亢下繫於氐,若木之有根。” 唐 皎然 《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寄兼呈上杨使君》诗:“秋郊天根见,我疆看稼穡。”

(2).自然之禀赋、根性。 汉 贾谊 《新书·等齐》:“人之情不异,面目状貌同类,贵贱之别,非人天根著於形容也。” 明 唐顺之 《与应警庵郡守》:“惟古人为学,坚苦磨鍊,忍嗜欲以培天根,久之则此心凝静,百物皆通。”

(3).星相术士谓人之足后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脚无天根。”

雷门

古代 会稽 (今 浙江 绍兴 )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汉书·王尊传》:“ 尊 曰:‘毋持布鼓过 雷门 !’” 颜师古 注:“ 雷门 , 会稽 城门也。有大鼓。 越 击此鼓,声闻 洛阳 ,故 尊 引之也。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小官在吾兄根前,念《满庭芳》一闋,却似持布皷而过 雷门 ,岂不惭愧。” 清 沉起凤 《谐铎·隔牖谈诗》:“汝 吴 下 阿蒙 ,輒敢高持布鼓,过我 雷门 。”

布鼓

《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 雷门 。” 颜师古 注:“ 雷门 , 会稽 城门也,有大鼓。 越 击此鼓,声闻 洛阳 ……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后以“布鼓”为浅陋之典。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闻雷霆而觉布鼓之陋,见巨鲸而知寸介之细也。” 唐 李商隐 《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捧爝火以干日御,动已光销;抱布鼓以诣 雷门 ,忽然声寝。”

缀言

犹缀文。 清 陈炽 《<盛世危言>序》:“ 香山 郑陶斋 观察著《危言》五卷, 吴瀚涛 大令以示余,读既竟,爰缀言于简端。”

走笔

用笔很快地写

走笔疾书

趁韵

亦作“ 趁韵 ”。亦作“趂韵”。谓作诗硬凑韵脚,而不顾内容是否得当。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 唐 左卫将军 权龙襄 性褊急,常自矜能诗……皇太子宴,夏日赋诗:‘严霜白浩浩,明月赤团团。’太子援笔为讚曰:‘ 龙襄 才子, 秦州 人士。明月昼耀,严霜夏起。如此诗章,趁韵而已。’” 明 冯梦龙 《量江记·江楼玩景》:“[小净]臣 单 趂韵诗就。[诵介]狂风一起波涛大,翻天倒地教人怕,南方嫌他湿低答,北方挑水街上駡。”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员音运》:“ 陆鲁望 诗:‘赖得 伍员 骚思少, 夫差 刚免似 荆 壤。’ 宋 人小説,谓 陆 之博学,而误呼 伍员 名,岂趂韵耶?” 周作人 《知堂文集·摆伦句》:“诗我是不懂,但‘自北至南’这种趁韵我觉得没有趣味。”

亦作“趂韵”。见“ 趁韵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