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书院有会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乐山书院有会原文

勋华家法喜临池,题额于斯因惠之。

即景乐山惟趣永,寓言爱物要仁施。

孰非训也今犹昔,岂外复哉克以为。

字里行间皆至道,尊闻仍贵在行知。

诗词问答

问:乐山书院有会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乐山书院有会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乐山书院有会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五

2. 额为所御书皇祖赐

参考注释

勋华

亦作“勛华”。1. 尧 舜 的并称。 勋 , 放勋 , 尧 名; 华 , 重华 , 舜 名。 汉 马融 《<忠经>序》:“皇上含 庖轩 之姿,韞 勛 华 之德。” 宋 范成大 《东宫寿诗》:“并世 勋 华 照古今,朱明綵服侍尊临。” 章炳麟 《时危》诗之二:“一样 勋 华 成贱隶,诸君争得似 孙刘 。”

(2).功勋与荣华。《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论阀閲勛华, 安龙媒 是个七品琴堂的弱息, 贾寳玉 是个累代国公的文孙。”

家法

(1) 家长统治本家或本族人的法度

圣贤家法。——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家长责打家人或孩子的用具

临池

《晋书·卫恒传》:“ 汉 兴而有草书…… 弘农 张伯英 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后因以“临池”指学习书法,或作为书法的代称。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 宋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诗:“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名臣通画学》:“前代名臣能临池者多矣,鲜有以画名者。”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夫人善临池,代公作行草,几夺真。” 吕叔湘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书法一项,确是一种艺术。但是这是要有写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临池的工夫,才会有成就的。”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日记抄得很工整,字体遒劲,也可作临池之用。”

题额

(1).题写门楣或匾额。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智永 ﹞住 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笔头十瓮,每瓮皆数万。人来觅书兼请题额者如市。”一本作“ 题头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高江村》:“又上登 金山 ,欲题额,濡毫久之。 江村 乃拟‘江天一览’四字於掌中。”

(2).指匾额上的题字。 清 袁枚 《新齐谐·长鬼被缚》:“﹝ 沉厚餘 ﹞入门悄然,将升堂,见堂上先有一长人端坐,仰面视堂上题额。 沉 疑非人,戏解腰带潜缚其两腿。”

于斯

同“ 於此 ”。《楚辞·渔父》:“ 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詒厥孙谋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尝从事於斯矣。”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 汉 之得材,於斯为贵。”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家国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即景

(1) 就眼前的景物

即景生情

(2) 就眼前的景物即兴创作的作品

即景诗

乐山

爱好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朱熹 集注:“乐,喜好也。” 南朝 宋 鲍照 《登庐山》诗之一:“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寓言

(1)

(2) 有所隐含的语言

(3)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爱物

(1).爱护万物。《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章炳麟 《菌说》:“ 荀子 曰:‘万物同宇而异体。’以异体故必自亲亲始,以同宇故必以仁民爱物终。”

(2).心爱的东西。 唐 张祜 《将至衡阳道中作》诗:“长年无爱物,深话少情人。” 杨朔 《雪花飘飘》:“ 桃树爷爷 有件时刻不离身的爱物,那就是支唢呐。”

以为

认为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以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

自以为必死。——《资治通鉴·唐纪》

以为豪。——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以为妙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字里行间

文字语句中间,常形容文句言语之间的含义,跃然纸上

至道

(1).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郑玄 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 陈澔 集说引 应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浑而无迹,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

(2).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3).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庄子·在宥》:“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汉 牟融 《理惑论》:“﹝ 老子 ﹞曰:‘用其光,復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司命府丞》:“及见 海蟾 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长跪传至道。”

行知

(1).实践其所得到的认识。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博求万物之理,以尊闻而行知。”

(2).公文术语。行文通知。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海防事宜疏》:“拟请旨敕下该衙门申明旧例,行知各省。”

(3).指通知事项的文书。《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且説 黄知府 有一天上院回来,正在家里喫夜饭,忽然院上有人送来一角文书;拆开一看,正是保准过班的行知。”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