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王书史系按察司所委平反劝课

作者: 杨公远朝代: 宋代

原文

翩翩旌旆下吾邦,六邑喧传姓字香。
不著一尘秋夜月,谨施三尺晓天霜。
平反狱讼缧囚喜,劝课农桑惰叟忙。
昨拜荆州天与幸,敢趋行幕献诗章。

诗词问答

问:《见王书史系按察司所委平反劝课》的作者是谁?答:杨公远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杨公远的名句有哪些?答:杨公远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翩翩

(1) 运动自如、鸟飞轻疾的样子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唐·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翩翩舞姿

(2) 举止洒脱的——多指青年男子

翩翩少年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形容风采、文辞的美好

元瑜书记翩翩。—— 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

旌旆

见“ 旌斾 ”。

喧传

犹哄传;盛传。 唐 张仲素 《贺获刘闢表》:“万里喧传,兆人鼓舞。” 宋 周邦彦 《诉衷情》词:“喧传京国声价,年少最无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次日,喧传某家少年遇鬼中恶。” 郁达夫 《采石矶》:“不多几日,这一首 太白楼 会宴的名诗,就喧传在 长江 两岸的士女的口上了。”

姓字

姓氏和名字,犹姓名。《墨子·经说上》:“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铭誌教, 杨志 在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队里夺头功。”《水浒传》第六回:“不因这番比试,有分教, 杨志 在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队里夺头功。”

一尘

(1).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唐 聂夷中 《古兴》诗:“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学 《质疑·周易》:“附上《周易》质疑若干条,一尘勺水,未必无补於高深,或去道尚远,亦示近日学问所到而已。”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宋 孙觌 《奉寄沉理问》诗:“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

(3).借指相当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

秋夜

散文。鲁迅作。1924年发表。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描写作者后院里的两棵枣树以及鬼fc77眼的夜空。以秋天的夜空象征黑暗的现实,而枣树则是敢于斗争的勇士。作品意境深邃,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意义。

三尺

(1) 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

(2) 指法律。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晓天

拂晓时的天色。 唐 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诗:“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 牛丛 《题朝阳岩》诗:“躡石攀萝路不迷,晓天风好浪花低。”

平反

把判错的案件或做错的政治结论改正过来

狱讼

(1).讼事;讼案。《周礼·地官·大司徒》:“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郑玄 注:“争罪曰狱,争财曰讼。” 贾公彦 疏:“狱讼相对,故狱为争罪,讼为争财。若狱讼不相对,则争财亦为狱。”《汉书·儿宽传》:“ 宽 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於得人心。” 宋 苏舜钦 《论五事》:“臣窃见州县之吏,多是狡恶之人……或狱讼未具,遂停鞫劾,赋税起纳,无人催驱。”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每见甿庶之家,嫠者改适,猜衅丛生,变诈百出,由是而成狱讼者十四三焉。”

(2).诉讼。《史记·五帝本纪》:“诸侯朝覲者不之 丹朱 而之 舜 ,狱讼者不之 丹朱 而之 舜 ,謳歌者不謳歌 丹朱 而謳歌 舜 。” 晋 刘琨 《劝进表》:“謳歌者无不吟咏徽猷,狱讼者无不思于圣德。”

(3).指诉讼者。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狱讼违 魏 ,謳歌适 晋 。” 金 元好问 《拟贺登宝位表》:“圣神文武,克享皇天之心,狱讼謳歌,皆曰吾君之子。”

缧囚

犹纍囚。《陈书·徐陵传》:“凡诸元帅,竝释縲囚,爰及偏裨,同无翦馘。” 唐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诗:“縲囚为学切,掌故受经忙。” 宋 梅尧臣 《庙子湾辞》:“输卒引繂兮,蓬首躶体剧縲囚。赤日上煎兮,胶津蹙气塞咽喉。”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转庵和尚》:“今得返归乡井,復为盛世之氓,吾志已伸,敢以縲囚之躯,有污章甫之荣也哉!”参见“ 纍囚 ”。

课农

(1).督责务农。《魏书·太祖纪》:“ 登国 元年……二月,幸 定襄 之 盛乐 。息众课农。”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汤潜菴 巡抚 江苏 ,《出郭》云:‘按部雨餘香稻熟,课农花发晓云轻。’人言公理学名儒,何诗之清婉也?”

(2).学习务农。 明 徐光启 《先考事略》:“尝业贾,不肯屑瑟计会,復谢去,间课农学圃自给。”

荆州

(1).古“九州”之一。在 荆山 、 衡山 之间。 汉 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 湘 鄂 二省及 豫 桂 黔 粤 的一部分; 汉 末以后辖境渐小。 东晋 定治 江陵 (现属 湖北 ),为当时及 南朝 长江 中游重镇。 明 清 置府,后废。《书·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

(2). 唐 韩朝宗 曾任 荆州 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 韩荆州 。见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后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 明 章懋 《与张都运吉》书:“愿识荆州,为日久矣!”参见“ 识荆 ”。

趋行

(1).行步;走路。《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远庸众而野。”

(2).急行;赶路。《史记·张仪列传》:“乃且愿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 秦 。方将约车趋行,适闻使者之明詔。”

(3).指行事,所作所为。《淮南子·泰族训》:“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绪业不得不多端,趋行不得不殊方。”

献诗

(1).进献诗作。古代多用以示讽谏或歌颂。《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 韦昭 注:“献诗以风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谨拜表献诗二篇。”《新唐书·文艺传下·崔颢》:“ 李邕 闻其名,虚舍邀之, 顥 至献诗。” 清 朱彝尊 《<平蜀诗十三章>序》:“﹝臣﹞颂扬丕烈,其何敢后,乃拜手稽首而献诗。”

(2).泛指奉献诗作。 邹荻帆 《星汉灿烂》:“不,这不是献诗,但是我要表达我对那些为乒乓赛而工作的人们的心意。”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