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伯瑞四首

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送刘伯瑞四首原文

衡州有贤牧,吾党更监州。
事作盐梅济,殊非泾渭流。
斯民均受赐,治状各推优。
看即蓬山上,联翩两校讐。

诗词问答

问:送刘伯瑞四首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送刘伯瑞四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贤牧

贤明的州郡长官。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昔者贤牧分 陕 ,良守共治。” 唐 张九龄 《敕处分十道朝集使》:“必若县得良宰,万户息肩;州有贤牧,千里解带。” 宋 洪适 《祭王侍郎文》:“代有贤牧,流芬 五羊 。”

吾党

(1).我的同乡。《论语·子路》:“ 叶公 语 孔子 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邢昺 疏:“言吾乡党中有直身而行者。”

(2).犹吾辈,吾俦。 唐 贾岛 《石门陂留辞从叔謩》诗:“何时临涧柳,吾党共来攀?” 严复 《论世变之亟》:“究吾党之所为,盖不至於灭四千年之文物。”

(3).我们的政党。 孙中山 《在梧州对 * 员的演说》:“吾党之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种。”

监州

(1).监察州县。 唐 薛能 《荔枝诗》:“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

(2).指监察州县之官。 元 虞集 《户部尚书马公墓碑》:“公行部,劾治其暴横者监州一人。”

(3). 宋 代于诸州置通判,亦称监州。 宋 范仲淹 《送向综国博通判桂州》诗:“通籍三公后,监州 五岭 深。”

盐梅

(1).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梁书·处士传·庾詵》:“勒州县时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盐梅。”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急递盐梅信,飞传鼎鼐家。”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三:“外来稿件不加减一下盐梅,它是不肯入口的。”

(2).调和;和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声得盐梅,响滑榆槿。” 宋 苏辙 《除冯京彰德军节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盐梅之德。”

(3).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 唐 白居易 《寄两银榼与裴侍郎因题两绝》之二:“惯和麴蘖堪盛否?重用盐梅试洗看。”自注:“银匠洗银,多以盐花梅浆也。”

(4).白梅的异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梅》。

泾渭

(1).指 泾水 和 渭水 。《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湜湜其沚”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 甘泉 、 谷口 ,南带 涇 渭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 涇 渭 扬浊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若择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唐 杜甫 《骢马行》:“昼洗须腾 涇 渭 深,夕趋可刷 幽 并 夜。”

(2).古人谓 泾 浊 渭 清(实为 泾 清 渭 浊),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晋书·外戚传·王濛》:“夫军国殊用,文武异容,岂可令 涇 渭 混流,亏清穆之风。”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 涇 渭 一乱,莫之能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 涇 渭 ,皮里自具《春秋》。”《新华月报》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 泾 渭 。”

斯民

指老百姓。《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寇旱之餘,曾未朞岁,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巩 与斯民与蒙其幸!” 鲁迅 《悼杨铨》诗:“何期泪洒 江 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治状

施政的成绩。《汉书·王尊传》:“﹝ 郑宽中 ﹞举奏 尊 治状,迁为 东平 相。”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籍没奸党》:“﹝ 李鑑 ﹞为吾邑令,治状不知云何。”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郡吏当用士人》:“故治状之显著者,常必由之。”

蓬山

(1).即 蓬莱山 。相传为仙人所居。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望 玄洲 而骏驱,指 蓬山 而永騖。” 唐 李商隐 《无题》诗:“ 蓬山 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旧人重到, 蓬山 路通。”参见“ 蓬莱山 ”。

(2).官署名。秘书省的别称。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更掌蓬山之务,麟图缉謚。”《旧唐书·刘子玄传》:“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 宋 陆游 《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诗:“公去蓬山轻,公归蓬山重。”参见“ 蓬莱 ”。

联翩

鸟飞翔时的一种姿态。比喻断续而迅疾

一夜春风,细雨联翩

校讐

见“ 校讎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