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答杨辟喜雨长句原文 诗词名句

答杨辟喜雨长句

作者: 欧阳修朝代: 宋代

答杨辟喜雨长句原文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於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於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

诗词问答

问:答杨辟喜雨长句的作者是谁?答:欧阳修
问:答杨辟喜雨长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欧阳修的名句有哪些?答:欧阳修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阴阳

(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升降

(1).登高与趋下。《魏书·安定王休传》:“至乃居冈饮涧,井谷秽杂,昇降劬劳,往还数里。”

(2).上前与后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於準的,揖让昇降,以行礼焉。”

(3).升进与黜退。 南朝 齐 张充 《与尚书令王俭书》:“从横万古,动默之路多端;纷纶百年,昇降之徒不一。”

(1).上升下降。《礼记·曲礼上》:“居丧之礼……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以其位之升降,为其任之烦简。”

(2).盛衰。《书·毕命》:“道有升降,政由俗革。” 蔡沉 集传:“有升有降,犹言有隆有汚也。”《新唐书·吕才传》:“故知荣辱升降,事关诸人,而不由於葬。”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大夫称子》:“於此可以见世之升降焉,读《春秋》者,其可忽诸?”

(3).指数量的增减。《新唐书·食货志一》:“然是时天下户未尝升降。”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者多矣,是不可一贯,以其时之升降轻重也。”

(4).评议高低优劣。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因与纵谈诗道,升降流别,盖十而合者又七八焉。”

(5).谓忐忑不安。《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

(1).上升下降。《楚辞·离骚》:“陞降以工下兮,求榘矱之所同。”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凭云陞降,从风飘零。”

(2).官职的升迁与黜免。《明史·选举志三》:“又以事之繁简,与歷官之殿最,相参互覆,为等第之陞降。”《平山冷燕》第一回:“圣旨一宣,早有礼部尚书出班奏道:‘督学府县官,即从得才失才为陞降,如此则是寓搜求于制科,又不失才,又不碍制,庶为两便。’”

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无时

(1).不定时,随时。《仪礼·既夕礼》:“哭昼夜无时。” 郑玄 注:“哀至则哭,非必朝夕。” 唐 杜甫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贾鲁河改道》:“今屡濬屡塞,而 黄河 又衝决无时,侵逼益甚。”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二:“于时,我更起居‘无时’,不是游息的‘无时’,而是劳作的‘无时’。”

(2).不知何时。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山脩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3).没有一刻;无有一时。《汉书·王莽传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下厚 刘氏 也。” 唐 岑参 《送郑堪归东京氾水别业》诗:“因悲宦游子,终岁无时閒。”《<艾青诗选>自序》:“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无时不在闪耀着形象思维的光辉。”

(4).不逢时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以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弔。”

环回

见“ 环迴 ”。

亦作“ 环回 ”。1.曲折回旋。 唐 韩愈 《送灵师》诗:“怒水忽中裂,千寻堕幽泉。环迴势益急,仰见团团天。” 宋 林逋 《耿济口舟行》诗:“环迴几合似江干,刺眼诗幽尽状难。”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荒凉广漠的大原,拥抱着环回纡折的峦谷。”

(2).犹循环,周而复始。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苦乐环迴。”《梁书·武帝纪下》:“朕思利兆民,惟日不足,气象环回,每弘优简。” 唐 符子璋 《漏赋》:“故岁时环迴而有準,国家宪章以成事。”

(3).徘徊;盘桓。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涉 姑繇 而环迴,望 乐池 而顾慕。” 唐 高适 《奉和李泰和鹘赋》:“观其获多不有,得用非媒,歷閶闔以肃穆,翊鉤陈以环回。”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五:“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念少环迴。”

不得不

(1)

作为义务或必要做的

他们不得不去参加一次葬礼

(2)

必须

要取得学位,你就不得不通过一定的考试

差失

差错;失误

若有差失,乞斩全家。——《三国演义》

所以

(1) 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2) 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4) 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岁时

一年;四季;季节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优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无常

(1) 佛语。生灭变化不定

法令亡常。(亡通“无”。)——《汉书·李广苏建传》

反复无常

(2) 迷信的人指人将死时勾魂的鬼

(3) 婉辞,指人死

一旦无常

为政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元年》:“於是 晋侯 侈, 赵宣子 为政,骤諫而不入,故不竞於 楚 。”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一》:“ 有熊 为政,访道於 容成 。”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谓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 魏献子 合诸侯,干位之人,而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

(2).指执政者。《仪礼·大射》:“﹝司射﹞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 郑玄 注:“为政谓司马也。司马,政官,主射礼。”

(3).处理政事。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为政不相师友》:“公虽受知于 文端 ,而为政不相师友,一切听从民便。”

(4).做主。《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七:“盖金微,不能为政,但随气所胜,革化而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小娘子不肯自草草,得舅为政,方此意慊得。”

(5).作宫。《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他日,妻谓生曰:‘子岂不思为政乎?’” 明 宋濂 《赵侯神道碑铭》:“士君子能建治功於隆平之日,而或不能保大节於危难之时,盖为政以及物者易,而杀身以成仁者难。”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之三:“时艰为政好,地逈得官閒。”

若此

如此;像这样子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 今》

均节

犹调节。《周礼·天官·司会》:“以九式之法,均节邦之财用。” 贾公彦 疏:“云以九式均节邦之财用者,九式,所以用九赋,使均平有节,故云均节邦之财用。” 宋 曾巩 《户部侍郎制》:“夫知农之艰难,而有以劝助;视财之丰匱,而有以均节。” 宋 叶适 《中奉大夫林公墓志铭》:“ 汀州 赋输无法,吏多取自入,为百姓患,帅漕请均节之,以委公。”

人功

(1).人力。《汉书·沟洫志》:“昔 大禹 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 龙门 ,辟 伊闕 ……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山石之上有鹿蹏,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 宋 范成大 《净行寺傍皆圩田》诗:“空腹荷锄那办此?人功未至不关天。”

(2).劳作者;民工。《宋书·恩倖传·奚显度》:“ 世祖 常使主领人功,而苛虐无道,动加捶扑。”

(3).人事。指人情事故。《红楼梦》第八二回:“你也该学些人功道理,别一味的贪玩。”

常备

经常性准备好;常规配备

常备药品

纵令

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表示假设的让步,即退一步提出某种情况

纵令失败,我们也要继续试验

水旱

(1) 水涝和干旱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水陆

水旱交界

或时

有时。《史记·汲郑列传》:“丞相 弘 燕见,上或时不冠。”《后汉书·朱穆传》:“及壮耽学,鋭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队阬岸。”《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或时看到闹处,不觉心痒,口里漏出着把来指手画脚教人,定是寻常想不到的妙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那帘内或时巧囀鶯喉,唱一两句词儿。”

相通

彼此沟通;连通;互相通融

两个房间相通

善政

(1).妥善的法则。《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后汉书·臧宫传》:“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南史·垣护之传》:“木连理,上有光如烛,咸以善政所致。” 明 唐顺之 《廷试策》:“要之,官得其人,则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唐顺宗 即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

(3).良好的政绩。《新五代史·杂传·史圭》:“﹝ 史圭 ﹞为 寧晋 、 乐寿 县令,有善政,县人立碑以颂之。” 明 宋濂 《碧崖亭辞》:“﹝先生﹞学问富而德行脩,践扬中外,其善政盖章章云。”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场:“他们说,自从 马老爷 入阁拜相,善政流传,真是民之父母。”

(4).泛指良好的管理。《红楼梦》第六八回:“﹝ 尤二姐 ﹞又见 周瑞 家等媳妇在傍边称扬 凤姐 素日许多善政。”

游惰

游荡懒惰

游惰习气

游惰不事。——清· 洪亮吉《治平篇》

军国

(1).统军治国。《黄石公三略·上略》:“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后汉书·荀彧传》:“ 操 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 彧 筹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五大臣》:“凡军国重务皆命赞决焉。”

(2).军人控制的国家。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青年的九月》:“ 中国 的黄金少年企图变军阀为军国,这是枉然的。 中国 的劳动群众不但反对军阀,并且反对军国。”

赋敛

(1).田赋;税收。《左传·成公十八年》:“薄赋敛,宥罪戾。”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土地得到开辟,赋敛数量增加,政治经济有一番新气象。”

(2).征收赋税。《史记·滑稽列传》:“ 鄴 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 宋 王安石 《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清 邹容 《革命军》第六章:“滥用名器,致贵贱贫富之格,大相悬殊,既失保民之道,而又赋敛无度。”

星火

(1) 由远处大火飞来的火星或余烬点着的火

(2) 流星一瞬即逝的光,比喻迫切、紧急

那灯刚一亮,就又像星火一样泯灭了

兼并

指侵吞别国的领土或别人的产业

大户兼并。——清· 张廷玉《明史》

兼并之家。——清· 洪亮吉《治平篇》

抑其兼并。

兼并小国

奉养

侍候赡养

奉养父母

王公

(1) 王爵和公爵

(2) 泛指显贵的爵位

王公贵人。——宋· 苏轼《教战守》

今王公贵人。

王公大臣

终年

(1) 全年;整年

积雪终年不化

(2) 人死亡时的年龄

他终年90岁

是以

所以;因此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比岁

(1).连年。《管子·枢言》:“一日不食,比岁歉;三日不食,比岁饥;五日不食,比岁荒。”《汉书·卫青传》:“其后 匈奴 比岁入 代郡 、 雁门 、 定襄 、 上郡 、 朔方 ,所杀略甚众。” 颜师古 注:“比,频也。” 宋 苏轼 《祭常山神文》:“而我州之民,比岁飢殍凋残之餘,不復堪命。”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年老还乡》:“ 元 末,天下扰攘,比岁饥饉。”《清史稿·高宗纪四》:“庚申,以 甘肃 比岁偏灾,免通省民欠籽种口粮仓穀。”

(2).近年。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今天下印书,以 杭州 为上, 蜀 本次之, 福建 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 杭州 ,但纸不佳。” 宋 沉遘 《上殿札子》:“臣伏见朝廷比岁置官遣使,自京师达於天下,凡征赋之重、力役之众,有所病於民者,悉宽除之。”

登稔

五谷丰收。《东观汉记·明帝纪》:“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周书·苏绰传》:“比年稍登稔,徭赋差轻,衣食不切,则教化可脩矣。”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田畴之间,连获登稔。”

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乐曲终止了,然而无人离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间。——清· 袁枚《祭妹文》

民室

民家;民家房屋。《吕氏春秋·音初》:“ 孔甲 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淮南王 都 寿春 ,大风毁民室。”

虚空

心中无着落

时暂

暂时。 宋 苏辙 《乞差官权户部札子》:“愚以谓方正官未到之间,当更差一二人时暂权摄。” 元 张可久 《小桃红·淮安道中》曲:“桥畔寻诗驻时暂,散晴嵐。”

困急

困难危急。《史记·留侯世家》:“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 宋 苏轼 《上知府王龙图书》:“方其困急时,簞瓢之馈,愈於千金。”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 秦 时徭役繁兴,商贾乘被征发人困急,重利盘剥。”

号天

对天号泣。言极其悲痛。《庄子·则阳》:“至 齐 ,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菑,子独先离之。’”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万里故乡,幼孤在前,相顾不归,泣血号天。” 宋 苏轼 《祭石幼安文》:“携手同归,相视华颠,孰云此来,拊膺号天。”

甘泽

(1).甘雨。《后汉书·循吏传·孟尝》:“昔 东海 孝妇,感天致旱, 于公 一言,甘泽时降。”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三:“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仇兆鳌 注引《荆楚岁时记》:“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浓云密布,甘泽如倾。”

(2).甘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甘遂》。

流布

广泛流传;传布

何其

多么(多带有不以为然的口气)

何其壮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何其糊涂

勉力

(1) 尽力,努力

勉力为之

(2) 劝勉;鼓励

勉力农桑

敢不

犹言说不定。 洪深 《走私》:“哼,怀里敢不还揣着 * !”

神龙

(1).谓龙。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韩诗外传》卷五:“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若神龙之变化,章后皇之为贵。” 薛综 注:“龙出则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2). 三国 吴 都 建业 正殿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抗 神龙 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刘逵 注:“ 神龙 , 建业 正殿名。”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曾协,朝代: 宋代
    君侯昂然百夫雄,近之和气如春风。扬眉高论多折衷,众人敛衽称名通。发为诗章灿璧琮,气豪笔健敏且工。口占欲使十手供,春云容与朝霞烘。肯如空阶号秋虫,槁项岩穴甘老穷。是将织文裨衮龙,润色造化分天功。奏之清庙流笙镛,宜使正笏趋槐枫。发舒平生学古胸,时吐奇论惊群公。久矣高门映衰宗,金兰投分自诸翁。我尝联曹愧凡庸,竭蹶道上昔所同。朔雪扑面花蒙茸,六龙先路如云从。重来苕溪奉从容,好若胶漆始且终。先后唱和如歌钟,君还清班朝九重。我将毂下居治中,他时涉笔朱墨业。已见矫翼凌长空,一笑道旧双颊红。
  • 作者: 刘麟瑞,朝代: 元代

    天目山崩历数终,降幡飒飒出孤墉。

    六龙卷雾归三岛,八座迎风启独松。

    尘掩玉阶消王气,潮移雪屋示军容。

    由来兴废天难问,断础颓垣泣晓蛬。

  • 作者: 梅尧臣,朝代: 宋代
    一日复一朝,一暮复一旦。与子相经过,少会不言散。我心终未极,岁月忽云晏。嘶马思长道,孤鸟逐前伴。驾言慕俦侣,怀抱若冰炭。南临白水湄,风雪振高岸。意恐慈母念,疾驰节已换。解剑登北堂,幼妇笑粲粲。弊裘一以缝,征尘一以澣。而我客大梁,衣垢自悲叹。
  • 作者: 贾仲名,朝代: 元代

    怕甚么妳母舌儿堑。

    梅香嘴儿尖。

    恐早晚根前冷句儿添。

    便知道也难凭验。

    家丑事必然羞掩。

    放心波风流双渐。

    张世英云:小生此间难住。必寻退步。正旦唱:早则么懒折腰归去陶潜。

  • 作者: 苏泂,朝代: 宋代
    是非不上钓鱼舟,从此闲身得自由。一色藕花三十丈,明年归住鉴湖头。
  • 作者: 何巩道,朝代: 明代

    镜里春山画未成,长眉羞见月初生。

    雏莺已学千回语,落蕊犹含一种情。

    化石自知头共点,触琴谁遣指能鸣。

    断肠不是寻常恨,记得河梁送子卿。

  • 作者: 刘禹锡,朝代: 唐代
    池榭堪临泛,翛然散郁陶。步因驱鹤缓,吟为听蝉高。林密添新竹,枝低缒晚桃。酒醅晴易熟,药圃夏频薅。老是班行旧,闲为乡里豪。经过更何处,风景属吾曹。
  • 作者: 仇远,朝代: 宋代
    邮铃带箭发纷纷,何日山深耳不闻。迁客无乡难避祸,饥民失业半充军。马蹄乱踏湖西雪,雁阵平拖塞北云。我亦嬾谈今世事,自看吊古战场文。
  • 作者: 王佐(汝学),朝代: 明代

    琼妃纷纷出玉宫,缟裙练帨飘天风。

    一天晴月夜皓皓,万堆香雪春融融。

    梨花对面不能白,桃树满株空自红。

    太守便是韩公愈,夜领张彻投卢仝。

  • 作者: 熊浚明,朝代: 宋代

    卓笔一峰当殿阁,合围千嶂锁林泉。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