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月宇杂咏·其四·湖月原文 诗词名句

月宇杂咏·其四·湖月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月宇杂咏·其四·湖月原文

御湖围廓寻常识,入夕冥冥顿觉遥。

俯察仰观非二体,欲伸手掬镜璇霄。

诗词问答

问:月宇杂咏·其四·湖月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月宇杂咏·其四·湖月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月宇杂咏·其四·湖月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一

参考注释

常识

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

卫生常识

冥冥

(1) 不明亮

天色冥冥

杳以冥 冥。——《楚辞·屈原·涉江》

薄暮冥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指人不明事理

(3) 形容高远;深远

鸿飞冥冥

(4) 迷信的人指有鬼神暗中起作用的境界

顿觉

佛教语。犹顿悟。 元 邓文原 《重刻<禅源诠>序》:“自顿觉至成佛,十重为浄;自不觉至受报,十重为染。”参见“ 顿悟 ”。

俯察

(1).俯首察看。 汉 张衡 《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三国 魏 曹丕 《短歌行》:“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於是俯察旁罗,登臺升库。”

(2).下察,垂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伏乞陛下特开睿鉴,俯察愚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圣祖 仁皇帝 西巡,俯察邇言,採及清望,温旨褒奬。”

二体

(1).指文、武两种舞蹈形式。一说指阴柔、阳刚两种音乐风格。《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 杜预 注:“舞者有文、武。” 孔颖达 疏:“乐之动身体者,唯有舞耳。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舞者有文、武之二体。” 清 毛奇龄 《竟山乐录》卷三:“二体者,声有阴阳也。旧曰文、武二舞,非也。舞是乐容,非乐声也。”

(2).两种体裁。《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夫 楚 謡 汉 风,既非一骨; 魏 製 晋 造,固亦二体。”

(3).特指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然则 班 ( 班固 )、 荀 ( 荀悦 )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4).指阴、阳。 宋 范仲淹 《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虽天生之材,本四象而区别;盖日用之利,合二体以交相。”

伸手

(1) 伸出手

伸手要钱

(2) 比喻向别人要东西、荣誉等

尽管遭了水灾,他们却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

他从不向组织伸手

(3) 指插手

这件事请你别伸手

璇霄

亦作“璿霄”。犹碧空。《宋史·乐志七》:“璇霄来下,羽卫毿毿。” 元 周巽 《郊祀曲》诗:“瑶阶降甘露,璇霄罗景星。” 明 杨珽 《龙膏记·偿缘》:“良宵,月彩散璿霄。”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山容雄胜秀,水势急非宽。

    大是北方景,谁歌行路难。

    风疑生万叶,云欲出遥峦。

    简淡四家法,于斯鼻祖看。

  • 作者: 刘克庄,朝代: 宋代
    闻说金鸡下帝傍,径从楚泽返虞痒。当时只道刍言切,今日徐思榄味长。中垒几封知有汉,奉天一诏可存唐。却怜依附冰山者,不信云开见太阳。
  • 作者: 宋祁,朝代: 宋代
    凭高极目意茫然,坐对淮南摇落天。空把归心同客雁,遂将缄口伴寒蝉。一罇醒醉黄花外,万事萧条白发前。谁取长弓射鸟翼,休教西日送凋年。
  • 作者: 苏轼,朝代: 宋代
    今日何山是胜游,乱峰萦转绕沧洲。云含老树明还灭,石碍飞泉咽复流。遍岭烟霞迷俗客,一溪风雨送归舟。自嗟尘土先衰老,底事孤僧亦白头。
  • 作者: 王炎,朝代: 宋代
    南首巴陵道,篮舆小作程。欲随王事去,颇恋佛庐清。一雨暑欲退,四山秋有声。流年欺鬓发,摇落又关情。
  • 作者: 张九成,朝代: 宋代
    门人唯诺亦寻常,彼此如何较短长。自是旁人不曾识,指为鸣凤在朝阳。
  • 作者: 释文珦,朝代: 宋代
    无情日月互相磨,万古悠悠一逝波。六十四年成事少,八千余卷费功多。山林有志知难变,毁誉无根听自讹。近问野人安稳法,教予只学采樵歌。
  • 作者: 敖陶孙,朝代: 宋代
    夜深霜月冷侵肤,醉饮归来得自娱。雾气水光同浩渺,误看田野作江湖。
  • 作者: 钱起,朝代: 唐代
    标签: 叙事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 作者: 田游岩,朝代: 唐代
    信彼称灵石,居然狎遁栖。裴回承翠巘,斌驳带深溪。夕阴起层岫,清景半虹霓。风来应啸阮,波动可琴嵇。仆也颍阳客,望彼空思齐。傥见山人至,簪蒿且杖藜。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