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送李余及第归蜀原文 诗词名句

送李余及第归蜀

作者: 姚合朝代: 唐代

送李余及第归蜀原文

蜀山高岧峣,蜀客无平才。
日饮锦江水,文章盈其怀。
十年作贡宾,九年多邅回。
春来登高科,升天得梯阶。
手持冬集书,还家献庭闱。
人生此为荣,得如君者稀。
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
与子久相从,今朝忽乖离。
风飘海中船,会合难自期。
长安米价高,伊我常渴饥。
临岐歌送子,无声但陈词。
义交外不亲,利交内相违。
勉子慎其道,急若食与衣。
苦爇道路赤,行人念前驰。
一杯不可轻,远别方自兹。

诗词问答

问:送李余及第归蜀的作者是谁?答:姚合
问:送李余及第归蜀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送李余及第归蜀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姚合的名句有哪些?答:姚合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496-52

参考注释

蜀山

蜀 地山岳的泛称。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蜀 江水碧 蜀 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唐 温庭筠 《锦城曲》:“ 蜀 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縈九折。” 元 雅琥 《送赵宗吉编修代祀西岳》诗:“ 蜀 山千丈雪, 秦 岭万重云。”

岧峣

山高峻貌

践蹊隧之危阻,登岧峣之高岑。——曹植《九愁赋》

蜀客

(1).指旅居在外的 蜀 人。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 蜀 客驻兰橈。” 唐 雍陶 《闻杜鹃》诗:“ 蜀 客春城闻 蜀 鸟,思归声引未归心。” 宋 苏轼 《莘老葺天庆观小园》诗:“ 蜀 客南游家最远, 吴 山寒尽雪先晞。”

(2).海棠的别名。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海棠为蜀客。”

(3).指 汉 司马相如 。 相如 为 蜀郡 人,故称。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 蜀客 才多染不供, 卓文 醉后开无力。”

锦江

岷江 分支之一,在今 四川 成都平原 。传说 蜀 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文选·左思<蜀都赋>》“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刘逵 注引 三国 蜀 谯周 《益州志》:“ 成都 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唐 杜甫 《登楼》诗:“ 锦江 春色来天地, 玉垒 浮云变古今。” 明 许潮 《龙山宴》:“愁暗 锦江 云,泪洒 巫山 雨。” 清 赵翼 《题敦拙堂诗集》诗:“先生甫筮仕,即泛 锦江 櫂。”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贡宾

指参加会试的士子。 唐 广宣 《贺王侍郎典贡放榜》诗:“从辞凤阁掌丝纶,便向青云领贡宾。”参见“ 贡主 ”。

邅回

亦作“ 邅回 ”。亦作“ 邅囘 ”。亦作“ 邅囬 ”。 1.难行不进貌。《淮南子·原道训》:“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 高诱 注:“邅囘,犹委曲也。” 唐 张说 《同赵侍御乾湖作》诗:“一湾一浦悵邅迴,千曲千溠怳迷哉。”一本作“ 邅囘 ”。 唐 刘禹锡 《武林书怀五十韵》:“邅囬过 荆楚 ,流落感凉温。”一本作“ 邅迴 ”。 宋 黄庭坚 《寄馀干徐隐甫》诗:“江行长邅回,风水忧索米。” 明 何景明 《蹇赋》:“临脩路而邅廻兮,恐丛棘之未尽。”

(2).辗转;盘旋;萦绕。《淮南子·本经训》:“曲拂邅迴,以像 湡 浯 。” 高诱 注:“邅迴,转流也。” 南朝 梁 何逊 《望廨前水竹答崔录事诗》:“乡念一邅廻,白髮生俄顷。”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刘孝绰书》:“足使边心愤薄,乡思邅迴。”《荀子·赋》“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 唐 杨倞 注:“尾邅迴盘结,则箴功毕也。” 宋 苏辙 《与杨元素书》之二:“见治装舟行,自 洛阳 出陆百八十里至 汝 ,虽繚绕邅回,然久困资用殆尽,决不能陆行耳。” 清 姚鼐 《戊午九月十四日出云楼寺作》诗:“邅迴将出谷,阴森又入奥。”

(3).困顿,不顺利。《南史·张充传》:“独师怀抱,不见许於俗人,孤修神崖,每邅回於在世。” 唐 刘禹锡 《洛中谢福建陈判官见赠》诗:“潦倒声名拥肿材,一生多故苦邅廻。”《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只为无明相繫缚,邅廻不遇出头年。” 宋 苏轼 《次前韵寄子由》:“我少即多难,邅回一生中。”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棋决雌雄》:“摧折,侵地无方,攻城记屈,邅囘转觉难发。”

(4).谓反复研究学问。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或希构厦之餘,一赐观览,知小生於章句中欒櫨榱角之材,尽曾量度,则十餘年之邅迴,不为无所用矣。” 宋 王安石 《送灵仙裴太傅》诗:“邅回旧学皆残藳,邂逅相看各老翁。”

见“ 邅迴 ”。

高科

(1).犹凸凹。《韩非子·有度》:“故绳直而枉木斲,準夷而高科削。” 陈奇猷 集释:“《孟子·离娄篇》‘盈科而后进’,注:‘科,坎也。’高坎,谓木之凸凹也。”

(2).科举高第。 唐 贾岛 《送令狐綯相公》诗:“下第能无恧,高科恐有神。”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清 戴名世 《<蔡瞻岷文集>序》:“殊不知其人虽登高科,躋膴仕,而不可谓读书之有成矣。”

天得

谓得之于天,天然具备。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悬然天得,不谋成心。”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绍述 无所不学,於辞於声天得也。”

梯阶

(1) 一段楼梯的一级,包括一个梯级竖板和一个踏板

(2) 梯子的一阶

冬集

职事官员任满后,按规定冬季集于京师参加铨选,谓之冬集。始于 唐 代。《新唐书·选举志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銓,察其身、言;已銓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 高宗 龙朔 之后,以不堪任职者众,遂出长牓放之冬集,俗谓之‘长名’。” 唐 段成式 《剑侠传·贾人妻》:“公授官之期尚未,出游之资且无,脱不见鄙,但同处以须冬集可矣。”

还家

(1).回家。《后汉书·臧洪传》:“ 中平 末,弃官还家,太守 张超 请为功曹。”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行至 汴梁 中牟 地方,有个族人在那里做主簿,打点去与他寻些盘费还家。”

(2).归还农家。 陈残云 《南大门风光·河畔飘起红旗》:“土改的锣鼓声,和贫苦农民‘土改还家’的欢笑声,震荡了 深圳 南岸劳苦者的心声,有些人回到家乡,分到了土地,安居乐业搞生产。”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咱们挖地主财宝是要咱们的血汗帐,是财宝还家。”

(3).指把农作物收获回来。 刘澍德 《拔旗》:“附带还有一条:注意不要抛撒,保证颗粒还家。”

庭闱

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文选·束晳〈补亡〉诗》:“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庭闈,亲之所居。” 唐 张九龄 《酬宋使君见诒》诗:“庭闈际海曲,軺传荷天慈。”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训,言动皆必以礼。”因用以称父母。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诗:“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闈?” 宋 王安石 《忆昨诗示诸外弟》:“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闈。”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如君

妾的别称

李白

(701—762) 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人(今四川江油)。才华横溢。诗歌今存900首。

蜀道难

(1).乐府《瑟调曲》名。 南朝 梁简文帝 、 刘孝威 等均有此作, 唐 李白 所作尤有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五·瑟调曲五》引 唐 吴兢 《乐府解题》:“《蜀道难》备言 铜梁 、 玉垒 之阻,与《蜀国絃》颇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五·瑟调曲五》引《尚书谈录》:“ 李白 作《蜀道难》以罪 严武 ,后 陆畅 謁 韦南康 皋 於 蜀郡 ,感 韦 之遇,遂反其词作《蜀道易》云:‘蜀道易,易於履平地。’”

(2).谓入 蜀 道路的艰难。 清 洪昇 《长生殿·惊变》:“在深宫兀自娇慵惯,怎样支吾 蜀 道难!我那妃子呵,愁杀你玉软花柔要将途路趲。” 清 张问陶 《高碑店垂丝古柳》诗:“平原繫马五更寒,万里重来 蜀 道难。”

无成

没有成功;没有成就

一事无成

称意

合乎心意。《汉书·盖宽饶传》:“以 宽饶 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 唐 权德舆 《放歌行》:“男儿称意须及时,闭门下帷人不知。” 明 高启 《练圻老人农隐》诗:“旅游三十不称意,年登未具粥与饘。” 鲁迅 《书信集·致辛岛骁》:“此地的学校并不称意,甚感无聊。”

相从

(1).跟随,在一起。《史记·日者列传》:“ 宋中 为中大夫, 贾谊 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汉书·食货志上》:“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苏轼 《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诗:“相从结茆舍,曝背谈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狸》:“弟与之相从半年,且赖渠拯恤,义均伉儷,难诬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并。 宋 苏轼 《岐亭》诗序:“凡余在 黄 四年,三往见 季常 ,而 季常 七来见余,盖相从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儿生了,老在家里的理无,我将女儿与你儿子,你儿子留在这里做女婿,两家相从了。”

今朝

(1) 今天

(2) 现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乖离

抵触;背离

飘海

渡海远行,同“漂海”

会合

(1) 聚集到一起

两军会合后继续前进

(2) 两个或多个物体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以零相对速度相遇

自期

(1).自己期望;自许。 唐 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上承凤皇恩,自期永不衰。” 宋 陆游 《书怀》诗:“老死已无日,功名犹自期。”《金史·文艺传下·李纯甫》:“ 纯甫 为人聪敏,少自负其材,谓功名可俯拾,作《矮柏赋》,以 诸葛孔明 、 王景略 自期。” 明 张居正 《再辞恩命疏》:“卿以古人自期,致君安国,不计爵禄,朕所深信。”

(2).自订期限。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三:“自期三年归,今已歷九春。” 宋 苏辙 《四十一岁岁莫日歌》:“脂车秣马试长道,一日百里先自期。”

(3).自己认定;自认为。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总戎佳论》:“自期必死,而卒未尝死也。”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徒自期于心无愧者,其人忠信而不好学,往往出于此。”

长安

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临岐

亦作“ 临歧 ”。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文选·鲍照<舞鹤赋>》:“指会规翔,临岐矩步。” 李善 注:“岐,岐路也。” 唐 杜甫 《送李校书》诗:“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喫。” 宋 范成大 《谭德称杨商卿父子送余作诗以别》:“临岐心曲两茫然,但祝频书无别语。”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自执手临岐,空留下这场憔悴,想人生最苦别离。”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诗:“泚笔作长歌,临歧为余貺。” 郁达夫 《别掌书某君》诗:“这我新诗锦不如,临歧叩马请回车。”

无声

没有一点声音

无声无息

陈词

(1).谓著述辞赋。《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王逸 注:“结续妙思,作辞赋也。”

(2).陈述意见。 汉 严忌 《哀时命》:“为凤凰作鶉笼兮,虽翕翅其不容。灵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効忠?”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词。” 毛 * 《向 * 的十点要求》:“倘蒙采纳施行,抗战幸甚,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幸甚。迫切陈词,愿闻明教。”

(3).陈述申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叶相 梦锡 ,尝守 常州 ,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 叶 判曰:‘东家屋被西家盖,仔细思量无利害。他时折屋别陈词,如今且以壁为界。’”《元典章·吏部六·吏制》:“各处状铺之设,本欲书写有理词讼,使知应告不应告之例,庶革泛滥陈词之弊。”

(4).陈旧的言词。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情节进展的节奏较慢,有时描绘事物比较枝蔓,运用语言陈词稍多,却感到是美中不足之处。”

不亲

(1).不亲近;不亲睦。《书·舜典》:“帝曰:‘ 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史记·楚世家》:“夫弑共主,臣世君,大国不亲;以众胁寡,小国不附。” 明 刘基 《郁离子·道术》:“上罔下则不亲,下罔上则不孙。”

(2).不接触;不接近。《孟子·离娄上》:“ 淳于髡 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 曰:‘礼也。’”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王莲舫》:“惟是男女授受不亲,虽周旋于患难之间,不敢不谨。” 郁达夫 《迟桂花》:“但因这许多年数的不看报,不识世务,不亲笔砚的缘故,终于下了好几次决心,而仍不敢把这心愿来实现。”

(3).不亲身力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诗》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诗·小雅·节南山》作“弗躬弗亲”。

利交

以营谋私利为目的的交往。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素交尽,利交兴,天下蚩蚩,鸟惊雷骇。” 宋 戴复古 《诸葛仁叟县丞极贫能保风节有权贵招之不屑其行》诗:“俗辈众多吾辈少,素交零落利交兴。”

相违

(1).互相避开。《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於淖。”

(2).彼此违背。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世与我而相违,復驾言兮焉求?” 宋 苏轼 《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然泛览古人日记,实与此道相违。”

道路

供人马车辆通行的路;两地之间的通道。也用于比喻事物发展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途径

人生道路

自张材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资治通鉴·唐纪》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行人

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

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错缩,厥图不果。——《三国演义》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一杯

(1).指一杯的容量。《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唐 王维 《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将去温来又好。”

(2).表示少量。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诗:“ 鲁国 一杯水,难容横海鳞。”

(3).特指一杯酒。 唐 杜甫 《台上》诗:“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 宋 杨万里 《立春日有怀》诗之一:“白玉青丝那得説?一杯嚥下 少陵 诗!”《红楼梦》第六三回:“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远别

离别到很远的地方去。 汉 苏武 《诗》之二:“黄鵠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唐 杜甫 《远怀舍弟颖观等》诗:“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醒世姻缘传》第七五回:“最是伤情将远别,一篇咒駡送行诗。”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出水轻鯈乐意洋,临矶欣觉会心长。

    由来万物天机适,安用劳劳辩惠庄。

  • 作者: 陆游,朝代: 宋代
    忽忽流年恨,悠悠独夜情。向人灯欲语,遶舍露如倾。梦每轻千里,愁偏怯五更。殷勤桑落酒,好为解余酲。
  • 作者: 苏曼殊,朝代:近现代
    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一杯颜色和双泪,写就梨花付与谁?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闻道懒融入禅定,奇花忽自雪中开。

    审斯已枝叶边事,百鸟何须更献来。

  • 作者: 方汝疆,朝代: 宋代
    平林漠漠暝烟齐,竹树萧疏望眼迷。相唤几声何处雁,断霞明处一行低。
  • 作者: 尹懋,朝代: 唐代
    风光淅淅草中飘,日彩荧荧水上摇。幸奏潇湘云壑意,山旁容与动仙桡。
  • 作者: 释道潜,朝代: 宋代

    朝来密雪蔽天涯,坐目丘园发素华。

    初著败梧惊拥肿,久沾庭竹见攲斜。

    水精不动垂千箸,云母无声落万家。

    安得曾穹返收拾,莫教狼藉浑泥沙。

  • 作者: 姜特立,朝代: 宋代
    露冷天寒欲陨霜,夜眠辗转怯更长。衰翁枕上閒寻句,风入家林月到床。
  • 作者: 向子諲,朝代: 宋代

    飞云多态,凉颸微度,都到酒边歌处。冰肌玉骨照人寒,更做弄、一帘风雨。
    同盘风味,合欢情思,不管星娥猜妒。桃花溪水接银河,与占断、鹊桥归路。

  • 作者: 穆修,朝代: 宋代
    风帘窣窣燕哰哰,卧对残芳起郁陶。乍因游车春尚在,未扶醒枕日初高。烦肠屡沃痟难解,病发慵簪癢更搔。欲为风光轻赋别,正无憀赖染江毫。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