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满庭芳原文 诗词名句

满庭芳

作者: 徐去非朝代: 宋代

满庭芳原文

凤历书元,龟图画泰,瑞蓂两两初开。
舞风仙子,飞雪拥春来。
平荡人间险秽,端为你没点尘埃。
清明世,冰辉太洁,鸥鹭莫惊猜。
儿孙,同劝寿,桃添西阆,兰绕南陔。
看琼玉妆成,万瓦楼台。
飘洒风流酥满盏,浑疑醉,月影蓬莱。
从今去,诗高未老,点化尽多才。

诗词问答

问:满庭芳的作者是谁?答:徐去非
问:满庭芳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满庭芳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徐去非的名句有哪些?答:徐去非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历书

见“历 4 ”

龟图

(1).即“洛书”。语本《纬攟·龙鱼河图》:“ 尧 时与羣臣贤者到 翠嬀 之川,大龟负图来投 尧 , 尧 勅臣下写取如瑞应,写毕龟还水中。” 南朝 陈 沉炯 《归魂赋》:“ 岐周 景毫 之地,龟图雀书之秘。”后以为歌颂帝王瑞应之词。《隋书·礼仪志一》:“爰始登极,蒙授龟图,迁都定鼎,醴泉出地,平 陈 之岁,龙引舟师。” 唐 魏徵 《九成宫醴泉铭》:“云氏龙官,龟图凤纪。”《史记·龟策列传》:“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八曰‘ * ’,凡八名龟。龟图各有文在腹下,文云云者,此某之龟也。”

(2).指占卜书中所绘名龟的图样。

两两

(1).成双成对。《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既通宫闈,无容静默,两两相对,俱有损伤。” 宋 梅尧臣 《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诗:“舍人亦与泰阶近,两两联裾如雁行。” 元 张可久 《小梁州·郊行即事》曲:“小桥流水落红香,两两鸳鸯。”

(2).犹言稀稀落落。 宋 王安石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明 张五山 《驻马听·秋游莫愁湖因过陈荩卿看菊》曲:“粧点秋光,黄叶丹枫飘两两;轻摇兰桨,沙鸥汀鷺起双双。”

仙子

见“仙女”

平荡

见“ 平荡 ”。

亦作“ 平盪 ”。扫荡平定。《后汉书·梁统传》:“ 高帝 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 南朝 宋 鲍照 《建除》诗:“危乱悉平荡,万里置关梁。” 唐 康骈 《剧谈录·裴晋公天津桥遇老人》:“臣请以一詔追兵,可以平荡妖孽。” 唐 杜牧 《感怀》诗:“勃云走轰霆, 河南 一平盪。”《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上》:“取来年渡河,先斩 朱玫 李昌符 ,然后平盪 朱温 。”

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险秽

险恶不平。《管子·形势解》:“山,物之高者也;地险秽不平易,则山不得见。” 宋 王安石 《次韵和甫<咏雪>》:“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 蒙山 在 蜀 雅州 ,其中峯尤极险秽。”

尘埃

(1) 飞扬的尘土

尘埃传播病菌

(2) ;比喻污浊的东西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唐· 杜甫《兵车行》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蒙世俗之尘埃。

清明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在节日里人们扫墓和向死者供献特别祭品

冰辉

清冷的光辉。 唐 李群玉 《古镜》诗:“冰辉凛毛髮,使我肝胆冷。”

惊猜

惊恐猜疑。 唐 高适 《奉和鹘赋》:“望凤沼而轻举,纷羽族以惊猜。” 宋 苏辙 《次韵沉立少卿白鹿》诗:“白鹿何年养,惊猜未肯驯。”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李太白轶事》:“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

儿孙

(1) 儿子和孙子

(2) 泛指后代

南陔

《诗·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飨之乐。《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文选·束晳<补亡诗>》:“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父母。” 唐 杨炯 《幽兰赋》:“丛兰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宋 苏轼 《送程建用》诗:“空餘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忍菴先生》:“今吾儿邀天之幸,得上公车,稍可伸北闕南陔之思矣。”

琼玉

(1).美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 崐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2).喻指酬答的厚礼。 宋 苏辙 《答孔武仲》诗:“愧君赠桃李,永愿报琼玉。”参见“ 琼琚 ”。

(3).比喻贤才。 唐 卢纶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诗:“敢谢亲贤得琼玉, 仲宣 能赋亦能诗。” 清 周亮工 《送卓初荔返闽》诗:“琼玉满怀过 岭 雪,芙蓉一掬涉江诗。”

(4).比喻美好的诗文。 唐 元稹 《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句句推琼玉,声声播管弦。”

(5).比喻霜雪。 宋 杨万里 《新霜》诗:“瓦脊生尘緫琼玉,梅梢着粉忽琅玕。”

楼台

(1) 〈方〉∶凉台

(2) 较高的台榭,泛指楼(多用于诗词戏曲)

近水楼台

飘洒

自然;不呆板

他写的字很飘洒

流酥

即流苏。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百花狮子》:“ 曲江 贵家游赏,则剪百花装成狮子相送遗。狮子有小连环,欲送则以 蜀 锦流酥牵之。” 明 唐寅 《江南四季歌》:“销金帐掩梅梢月,流酥润滑鉤珊瑚。”参见“ 流苏 ”。

月影

(1).映于水中或隐约于云间的月亮影子。亦指月亮。《三辅黄图·池沼》:“ 影蛾池 , 武帝 凿池以翫月,其旁起 望鵠臺 ,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 影蛾池 ,亦曰 眺蟾宫 。” 唐 杨师道 《奉和咏弓》:“霜重麟胶劲,风高月影圆。”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明 俞鸣玉 诗:“中宵映雪读《离骚》,坐待虚窗月影高。”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

(2).月光。 北齐 邢邵 《冬夜酬魏少傅直史馆诗》:“风音响北牖,月影度南端。”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月影半牀黑,虫声幽草移。” 宋 陆游 《霜月》诗:“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崔玄微 ﹞乘着月色,独步花丛中,忽见月影下,一青衣冉冉而来。”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的母亲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两眼发出闪闪的光芒。”

蓬莱

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今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点化

道教传说中说神仙能使用法术使物变化。后借指僧道用言语启发人,使其悟道泛指启发开导

多才

具有多种多样技术、学问

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袁说友,朝代: 宋代
    宴锡蓬山焕旧章,群工列席侍龙光。加笾折俎君恩重,合奏回风韵语长。击筑为歌嗤汉祖,举觞隆礼视周王。幸哉盛成今逢见,愿赴功名敢入襄。
  • 作者: 元稹,朝代: 唐代
    王爵无细大,得请即为恩。君求户曹掾,贵以禄奉亲。闻君得所请,感我欲沾巾。今人重轩冕,所重华与纷。矜夸仕台阁,奔走无朝昏。君衣不盈箧,君食不满囷。君言养既薄,何以荣我门。披诚再三请,天子怜俭贫。词曹直文苑,捧诏荣且忻。归来高堂上,兄弟罗酒尊。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我实知君者,千里能具陈。感君求禄意,求禄殊众人。上以奉颜色,馀以及亲宾。弃名不弃实,谋养不谋身。可怜白华士,永愿凌青云。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林姿岚态各争奇,界道中分万磴披。

    锦绣图开云过处,应为工部句成时。

  • 作者: 杨万里,朝代: 宋代
    袖手垂鞭出帝闉,万花栏马舞新春。是时也有青油繖,天上归来雪满身。
  • 作者: 杨万里,朝代: 宋代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著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 作者: 邵雍,朝代: 宋代
    老去无成鬓已斑,纵心年岁合清闲。如何得意云山外,更欲游心诗酒间。大字写诗酬素志,小杯斟酒发酡颜。春雷惊起千年蛰,笔下苍龙自往还。
  • 作者: 张耒,朝代: 宋代
    池馆留余雪,西山照夕曛。腊催梅蕊迸,春向鸟声新。愁思供多病,风光欲近人。年年桃李树,相对只伤神。
  • 作者: 陆游,朝代: 宋代
    稚竹侵檐绿,新桐覆井凉。闲身少羁束,随处得徜徉。山鹊惺惚语,藤花掩冉香。吾诗有余思,小复立西厢。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今朝驻跸饶馀暇,园倚虹桥路不赊。

    尽舫命游任瞻就,溪堂近水食清嘉。

    岸傍大吏周咨度,川引洪流恐致差。

    如旱望霖愁更甚,那更閒绪赏烟花。

  • 作者: 王成,朝代: 宋代
    得得篮舆蹑紫烟,青山买断不劳钱。孤峰峭耸云间柱,大涤深藏洞里天。一派飞泉成舞翠,千寻秀石屡来贤。上方犹有奇观在,更欲扪萝到绝巅。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