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蝉原文 诗词名句

作者: 虞世南朝代: 唐代

蝉原文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词问答

问:蝉的作者是谁?答:虞世南
问:蝉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蝉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虞世南的名句有哪些?答:虞世南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36_23

参考注释

垂绥

(1).美玉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绥琬琰, 和氏 出焉。”《汉书》作“鼂采”。

(2).枝叶下垂貌。 唐 柳宗元 《乞巧文》:“插竹垂绥,剖瓜犬牙。”

清露

(1).洁净的露水。 汉 张衡 《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宋 晏殊 《浣溪沙》词:“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郭沫若 《登临》诗:“庙中的铜马,还带着夜来的清露。”

(2).方言。雨的别称。 明 杨慎 《俗言·俗语反说》:“ 贵竹 名雨曰清露。”

流响

(1).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 晋 成公绥 《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晋 傅玄 《杂诗》:“女景随形运,流响归空房。” 唐 虞世南 《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疎桐。”

(2).指流传名声。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唐顺之》:“ 应德 诗称名家……妙处并足流响词林。”

非是

(1).谓不正当的事。《管子·明法解》:“国无明法,则百姓轻为非是。”

(2).以非为是。《荀子·修身》:“非是是非谓之愚。” 杨倞 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则谓之愚。”

(3).不正常,意外。

(4).不当;有过错。《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臣前奏请葬 丁姬 復故,非是。”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侵官固非是,妄作谴可惩。”

秋风

秋天的风

诗文赏析


(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 * 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杨义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焦静山,朝代: 宋代
    渟渟灵水养灵珠,籁定波生注玉壶。洗尽尘劳多少客,不知还解洗心无。送温处士归黄山百鹅峰旧居
  • 作者: 王建,朝代: 唐代
    眼暗没功夫,慵来剪刻粗。自看花样古,称得少年无。
  • 作者: 郎士元,朝代: 唐代
    连山尽处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朱栏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昔人爱险闭层城,今日爱闲江复清。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红山鸟鸣。
  • 作者: 林宗放,朝代: 宋代
    始听歌来暮,还闻说去思。但知忧国计,那肯问家为。跨竹儿童集,携书父子随。谢在攀恋处,争作画图披。
  • 作者: 王宥(山阴),朝代: 元代

    云林夜澄寂,有雨弥更佳。

    漠漠著树稳,霏霏度檐斜。

    入静意所便,争喧竞浮誇。

    弛张任橐籥,细大无根芽。

    妙运出元造,至理忘纷拿。

    变化本因妄,声闻耳生瑕。

    不如且置之,摄心静无哗。

    危坐不须寐,呼童剪灯花。

  • 作者: 范成大,朝代: 宋代
    国系丁年盛,天开甲观祥。黄离增焕炳,赤伏衍明昌。一日三天见,元辰万国康。姿神辉玉裕,德业灿金相。书圣规宸藻,文心俪汉章。乾坤参久大,日月并升常。祖武瞻兴庆,新庭拱未央。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道统家传正,炎图国本强。桑弧仍谷旦,铜律又清商。旧事兰猗殿,新凉桂子香。黄华先浥露,青女缓行霜。史贺星同轨,农歌稼涤场。与龄占梦帝,多祜叶思皇。磐石重山固,灵源少海长。三宫同寿域,岁岁颂无疆。
  • 作者: 石孝友,朝代: 宋代
    烛花吹尽篆烟青。长波拍枕鸣。西风吹断雁鸿声。离人梦暗惊。乡思动,旅愁生。谁知此夜情。乱山重叠拥孤城。空江月自明。
  • 作者: 姚勉,朝代: 宋代
    尽将心事写成碑,大要操修在不欺。此一瓣香前辈似,只三个字老天知。素瓶贮豆应先满,匹马携琴料自随。吾榜得人今又盛,会排介甫击升之。
  • 作者: 王令,朝代: 宋代
    袭袭前修与后生,要言高爵是身荣。却将猎较诬师圣,不见三年学有成。
  • 作者: 王士祯,朝代: 清代

    香压彤奁,光迎罗幌。

    圆冰背结盘螭样。

    一泓秋水碧如烟,谁教移向妆台上。

    脉脉相看,盈盈难傍。

    影娥池畔凭阑望。

    妆成双镜照明帘,扶渠并蒂波间漾。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