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菩萨蛮(七夕·般涉调)原文 诗词名句

菩萨蛮(七夕·般涉调)

作者: 张先朝代: 宋代

菩萨蛮(七夕·般涉调)原文

双针竞引双丝缕。
家家尽道迎牛女。
不见渡河时。
空闻乌鹊飞。
西南低片月。
应恐云梳发。
寄语问星津。
谁为得巧人。

诗词问答

问:菩萨蛮(七夕·般涉调)的作者是谁?答:张先
问:菩萨蛮(七夕·般涉调)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菩萨蛮(七夕·般涉调)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张先的名句有哪些?答:张先名句大全

张先菩萨蛮(七夕·般涉调)书法欣赏

张先菩萨蛮(七夕·般涉调)书法作品欣赏
菩萨蛮(七夕·般涉调)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双针

《太平御览》卷八三○引 南朝 宋 刘义恭 《启事》:“圣恩赐金银针、七色缕。”因以“双针”为针之美称。 南朝 梁 萧子范 《七诱》:“怀素缕之双针,愿因之於三鸟。” 南朝 梁 刘遵 《七夕穿针》诗:“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丝缕

(1).蚕丝、线缕之类的统称。《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西京杂记》卷一:“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南史·张绪传》:“ 刘悛之 为 益州 ,献 蜀 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

(2).指不断的情思。 鲁迅 《<呐喊>自序》:“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家家

每户

道迎

导致;引迎。《汉书·武五子传论》:“ 千秋 材知未必能过人也,以其销恶运,遏乱原,因衰激极,道迎善气,传得天下人之祐助云。” 颜师古 注:“激去至极之灾,引致福善之气。道,读曰导。”

牛女

(1).牵牛、织女两星或“ 牛郎织女 ”的省称。 晋 潘岳 《西征赋》:“仪景星於天汉,列牛女以双峙。” 唐 元稹 《新秋》诗:“殷勤寄牛女,河汉正相望。” 宋 黄庭坚 《鹊桥仙》词:“年年牛女恨风波,拚此事、人间天上。” 明 唐寅 《江南四季歌》:“梧桐忽报秋风起,鹊桥牛女渡银河。” 周实 《金缕曲·七夕伤逝》词:“尝尽人天离别恨,我亦银河牛女。”参见“ 牵牛织女 ”、“ 牛郎织女 ”。

(2).谓牛女分野。指 广东 、 福建 及 浙江 部分地区。 明 张煌言 《和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之六:“霸就 鴟夷 原去 越 ,兵联牛女正当 闽 。”参阅 清 查继佐 《罪惟录·地理志》。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渡河

通过江河

乌鹊

(1).指喜鹊。古以鹊噪而行人至,因常以乌鹊预示远人将归。 唐 杜甫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诗之二:“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鴒。” 仇兆鳌 注:“按《西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 宋 戴复古 《镇江别总领愚子催归》诗:“老妻悬望占乌鹊,愚子催归若杜鹃。” 金 元好问 《送钦叔》诗之五:“遥知慈母心,已为乌鹊喜。”

(2).特指神话中七夕为牛郎、织女造桥使能相会的喜鹊。 唐 李邕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凰来。” 唐 李商隐 《辛未七夕》诗:“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明 何景明 《织女赋》:“凤凰翼以翳车兮,命乌鹊以筑梁。”

(3).乌鸦和喜鹊。《楚辞·九章·涉江》:“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王逸 注:“燕、雀、乌、鹊,多口妄鸣,以喻谗佞。”《晋书·李士业传》:“通街大树上有乌鹊争巢,鹊为乌所杀。”《隋书·孝义传·郭儁》:“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

(4).指乌鸦,乌鸟。《淮南子·说林训》:“赤肉悬则乌鹊集,鹰隼鷙则众鸟散。物之散聚,交感以然。” 唐 李峤 《鉴》诗:“月中乌鹊至,花里凤皇来。”

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诸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片月

(1).弦月。 南朝 陈 徐陵 《走笔戏书应令》诗:“片月窥花簟,轻寒入锦巾。” 宋 陆游 《渔父》诗:“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佔白鸥波。”

(2).一片月光。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疏鐘入卧内,片月到牀头。”

寄语

传话给某人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寄语故人

星津

星河,银河。 唐 武则天 《赠胡天师》诗:“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宋 张先 《菩萨蛮》词:“寄语问星津,谁为得巧人。” 清 唐孙华 《七夕喜雨》诗之一:“遥想星津正清浅,今宵添得饮牛波。”

得巧

(1).谓得其巧妙。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发难得巧意气麤,讙声四合壮士呼。”

(2).古时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月光下以五彩丝缕穿七孔针或九尾针,先成者谓之得巧。 唐 祖咏 《七夕》诗:“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又,妇女以小蜘蛛安置盒内,次日看它结网之状,若网丝密而圆正,亦谓之得巧。参阅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蛛丝卜巧》、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七夕》。参见“ 乞巧 ”。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罗隐,朝代: 唐代
    标签: 七夕节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 作者: 张先,朝代: 宋代
    水色风光近使君,浥尘轻雨逐车轮。暂来不宿宜无恨,多少行春不到人。
  • 作者: 陆游,朝代: 宋代
    山步溪桥入早秋,飘然无处不堪游。僧廊偶为题诗入,鱼市常因施药留。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敬以临雍祀上丁,夜霏稷霰晓无停。

    春云恺泽凝春雪,六出文华灿六经。

    自幸麦麰发苗颖,敢云俎豆假香馨。

    微怜人士湿衣履,敛福恩应锡在廷。

  • 作者: 胡井表,朝代: 元代

    他年拂羽云霄上,莫负当年乳哺恩。

  • 作者: 李之世,朝代: 明代

    酒阑初睡觉,残梦未能成。

    廿载红灯影,相随白木檠。

    窗风敲阵阵,城漏滴声声。

    暗数从前事,悠悠似隔生。

  • 作者: 王之道,朝代: 宋代
    当年相望见无由,千里荆襄隔数州。时得新诗夸好句,服膺何止钓槎头。
  • 作者: 李白,朝代: 唐代
    标签:友谊
    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观鱼偶会心,属咏识穷理。水阔育鳞多,善恶无不有。善为鲤与鲦,恶为鳢与鲇。一般皆水族,黑白从可觇。鲇鳢好食鱼,鲤鲦不知避。潜跃一湖中,适以饲恶类。恶类性戕贼,亦知护其子。曝鬐当日午,他鱼不敢迩。临流坐石矶,饲鱼投剩饭。噞喁纷齐来,品格谁能辨。善类自柔弱,恶类多强梁。夺据饱其腹,掉尾而倡徉。见此意不平,掷石未即中。本拟锄其恶,翻惊善者众。持网伺再来,鲦鲤旋复至。维彼鳢与鲇,狡警乃远去。物态幻难穷,即小可喻大。惠而不通方,几何不为害。
  • 作者: 李之世,朝代: 明代

    山林有蔓卉,香色亦纤新。

    绾髻能增艳,和铅可点唇。

    空斋宁用此,聊藉缀苔茵。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