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其三原文 诗词名句

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其三

作者: 沈光文朝代: 明代

原文

义旗嗟越绝,剩得此顽民。

矫矫心如石,丝丝鬓欲银。

中山几度醒,故国十三春。

尚慎虚瞻陟,天寒夜泣旻。

诗词问答

问:《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其三》的作者是谁?答:沈光文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沈光文的名句有哪些?答:沈光文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此组诗收于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2. 此组诗收于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编者按:《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题作〈隩草〉。

参考注释

义旗

义军的旗帜;也借指义军

越绝

(1).越过,度过。《六韬·战车》:“越絶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

(2).引申为胜过。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阎立本有丹青之誉》:“上出示图於诸臣,称为越絶前世。”《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引 唐 尉迟枢 《南楚新闻·关图妹》:“才学优博,越絶流辈。”

(3).指 越 地的边境。 唐 司空曙 《奉和常舍人晚秋集贤即事寄徐薛二侍郎》:“地远 姑苏 外,山长 越 絶东。” 宋 姜夔 《越九歌·越王》词:“瞻灵旗,闯 越 絶。”

(4).《越绝书》的省称。 清 陈维崧 《念奴娇·纬云弟三十作此词因和其韵同半雪赋》词:“斜阁 秦 筝,横摊《越絶》,烧尽炉中柮。”

(5).犹隔绝。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贫士屋少人多,当仿吾乡太平船后梢之位置……间以板而表以纸,则前后上下皆越絶。余夫妇乔寓 扬州 时,曾仿此法。屋仅两椽,上下卧房、厨灶、客座皆越絶。”

顽民

(1).本指 殷 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 周 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 殷 顽民,迁于 洛邑 ,密邇王室,式化厥训。” 孔 传:“惟 殷 顽民,恐其叛乱,故徙於 洛邑 ,密近王室,用化其教。”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十:“‘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洛邑 ,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 殷 顽民’者也。由 周 而言,则为顽民;由 商 而论,则为义士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 殷 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 周 室的人称他们为‘蠢 殷 ’,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 春秋 战国 的时候都还把他们的后人当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 宋 欧阳修 《晋祠》诗:“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緑埋空垣。” 清 戴名世 《王学箕传》:“况 明 统三百年之久,岂可无一义士,四海之大,乃不许有一顽民哉!” 鲁迅 《呐喊·头发的故事》:“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 洪 杨 又闹起来了。”

(2).愚妄不化的人。 唐 欧阳詹 《回鸾赋》:“于时厥有顽民,从愚至逆。”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健讼之误》:“凡谓顽民好讼者,曰‘嚚讼’,曰‘终讼’,可也。”《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矫矫

(1) 形容英勇威武

矫矫大将

(2) 超凡脱俗,不同凡响

矫矫不群

丝丝

(1).形容纤细之物。犹言一丝一丝。 唐 司空图 《灯花》诗之一:“ 蜀 柳丝丝羃画楼,窗尘满镜不梳头。” 宋 苏轼 《三月二十日开园》诗之三:“鬱鬱苍髯真道友,丝丝红蕚是乡人。” 明 文徵明 《素发》诗:“素髮丝丝不满梳,衰容览镜已非吾。”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月儿初还在池下丝丝柳影后窥看,像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

(2).形容细微的感觉。犹一些、一点。 宋 苏轼 《江上值雪效欧阳体》诗:“江空野阔落不见,入户但觉轻丝丝。” 刘半农 《静》诗:“他俩已经麻木,不再觉得两边肋胁下一丝丝的噏着痛了。”

(3).象声词。 茅盾 《子夜》七:“车子已经开进他家的大门,车轮在柏油路上丝丝地撒娇。” 管桦 《二十八宿》:“油灯丝丝地烧着,灯光里飘动着抽烟的烟雾。”

中山

(1) 周代诸侯国名。今河北正定县东北,战国时为赵武炅王所灭

兼……赵、 宋、 卫、 中山之众。——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

非尊于…中山之君。

故国

(1) 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2) 祖国,本国

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生活习惯基本上保持故国的一套

(3) 故乡,家乡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唐· 杜甫《上白帝城诗》

(4) 旧都。南宋时指汴京

(5) 指旧地;古战场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春

(1).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汉 班固 《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唐 李白 《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壶 《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 刘大白 《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 唐 岑参 《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诗:“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别同馆诸君》诗:“三春红药熏衣上,两度槐黄落砚前。”

(3).三个春天,即三年。 晋 陆机 《答贾谧》诗:“游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将还京洛》诗:“两载求人瘼,三春受代归。”原注:“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寒夜

寒冷的夜晚。《艺文类聚》卷四二引 南朝 宋 孝武帝 《夜听妓诗》:“寒夜起声管,促席引灵寄。” 南朝 梁武帝 《织妇》诗:“调梭輟寒夜,鸣机罢秋日。” 唐 刘禹锡 《酬乐天小亭寒夜有怀》诗:“寒夜阴云起,疎林宿鸟惊。”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方回,朝代: 宋代
    书生豪侠味终酸,诗客颠狂骨本寒。趋就坦夷非不欲,屈蟠老硬亦良难。故将军已编民伍,冷广文犹齿学官。何处浊醪谋一斗,能来相送上严滩。
  • 作者: 杨万里,朝代: 宋代
    江西太守说谁子,只说吉州有新事。棘闱照日动碧鳞,粉堞入云横烂银。三年八邑邑邑熟,一任千日日日春。君不见吉州太守清何似,白鹭江心秋见底。除却太仓五升米,不曾遣人来向市。四邻束修来相看,不将入家将入官。清名袭人冰霜寒,随风一夜入九关。帝日桂林五千里,象犀珠玉生海里。安得使者人人皆如此,金捐於山珠抵水。却从吉州夺五侯,一州夺与三十州。梅花一笑迎汉节,桂林八株吹岭雪。使星归去作台星,跳过郎星与卿月。
  • 作者: 李孙宸,朝代: 明代

    香尘杂遝未沾埃,肯为飘零溷野莱。

    薄倖东风嫁不得,多情流水逝还来。

    即看稀到穿林蝶,那得仍停在手杯。

    一片游情好收拾,柴门从此未须开。

  • 作者: 叶兰,朝代: 元代

    子规啼处又春馀,杨柳飞花雪不如。

    客旅不知程路远,夜来梦访故人居。

  • 作者: 张耒,朝代: 宋代
    孤城已惨淡,晚色复朦胧。日动乌栖叶,云开雁去风。草繁田尚绿,霜薄叶微红。已是悲摇落,那堪岁更穷。
  • 作者: 独孤及,朝代: 唐代
    驿楼涨海壖,秋月寒城边。相见自不足,况逢主人贤。夜清酒浓人如玉,一斗何啻直十千。木兰为樽金为杯,江南急管卢女弦。齐童如花解郢曲,起舞激楚歌采莲。固知别多相逢少,乐极哀至心婵娟。少留莫辞醉,前路方悠然。明日分飞倘相忆,只应遥望西南天。
  • 作者: 岑参,朝代: 唐代
    安西美少年,脱剑卸弓弦。不倚将军势,皆称司马贤。秋山城北面,古治郡东边。江上舟中月,遥思李郭仙。
  • 作者: 蔡襄,朝代: 宋代
    青松苒苒门前道,根氐坚牢颜色好。鸣籁萧森风雨生,紫鳞开动龙蛇老。天若有意别留种,百年其下无纤草。雷霆绕绕雪霜重,劲节支扶不颠倒。野姿峭拔已背时。肯要藤花彊缠抱。南方赤夏苦蒸湿,万木无声就僵槁。忽轻密荫少休息,肌骨便惊秋气早。寄言匠者勿复顾,留作清凉除热恼。
  • 作者: 释文珦,朝代: 宋代
    雁荡高寒处,穿云采得来。岂能同野草,容易有花开。瘦节偏宜石,纤丛不受埃。幽人知尔性,晓涧汲泉杯。
  • 作者: 张适,朝代: 元代

    白马紫丝缰,春风侠骨香。

    昨朝斗鸡社,今日 * 场。

    醉归斜过青松下,金张路逢皆下马。

    到门弦索候花前,美人争接黄金鞭。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