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听尹炼师弹琴原文 诗词名句

听尹炼师弹琴

作者: 吴筠朝代: 唐代

听尹炼师弹琴原文

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
郑声久乱雅,此道稀能尊。
吾见尹仙翁,伯牙今复存。
众人乘其流,夫子达其源。
在山峻峰峙,在水洪涛奔。
都忘迩城阙,但觉清心魂。
代乏识微者,幽音谁与论。

诗词问答

问:听尹炼师弹琴的作者是谁?答:吴筠
问:听尹炼师弹琴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听尹炼师弹琴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吴筠的名句有哪些?答:吴筠名句大全

吴筠听尹炼师弹琴书法欣赏

吴筠听尹炼师弹琴书法作品欣赏
听尹炼师弹琴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853-5

参考注释

至乐

最高妙的音乐。《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吕氏春秋·制乐》:“欲观至乐,必於至治。”《大戴礼记·王言》:“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最大的快乐。《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晋 陆机 《招隐》诗:“至乐非有假,安事浇醇朴。” 明 方孝孺 《赠河南王佥事序》:“遇时而得位者,众人之所慕,非君子至乐之所存也。”

太一

亦作“ 太乙 ”。1.即道家所称的“道”,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成玄英 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彊为之(名),谓之太一。” 唐 吴筠 《听尹炼师弹琴》诗:“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

(2).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孔子家语·礼运》:“夫礼必本於太一。” 王肃 注:“太一者,元气也。”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夷夏论》:“道法则采饵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纳新。” 唐 马湘 《登杭州秦望山》诗:“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3).天神名。 战国 宋玉 《高唐赋》:“醮诸神,礼 太一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 太一 。” 司马贞 索隐引 宋均 云:“ 天一 、 太一 ,北极神之别名。”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昨夜子时已朝 太一 矣。” 清 吴伟业 《海市》诗之一:“仙人 太乙 祀 东莱 ,不信 蓬 瀛 此地开。”

(4).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极二。因离北极星最近,故 隋 唐 以前文献多以之为北极星。《星经》卷上:“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南朝 梁 沉约 《梁雅乐歌·皇雅二》:“华盖拂紫微,勾陈绕太一。” 元 张可久 《折桂回·紫微楼上右平章索赋》曲:“镇 钱塘 太乙勾陈,玉柱擎天,綉袞生春。”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三:“光浮太乙照千门,徧召阳和布密恩。”参阅《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上》。

(5).山名。《文选·张衡<西京赋>》:“於前则 终南 太一 。” 李善 注:“《汉书》曰: 太一山 ,古文以为 终南 。《五经要义》曰: 太一 一名 终南山 ,在 扶风 武功县 。此云 终南 太一 ,不得为一山明矣。盖 终南 ,南山之总名。 太一 、一山之别号耳。” 唐 王维 《终南山》诗:“ 太乙 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乾坤

(1) 天地

扭转乾坤

(2) 男女

郑声

(1).原指 春秋 战国 时 郑国 的音乐。因与 孔子 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语·卫灵公》:“放 郑 声,远佞人。 郑 声淫,佞人殆。” 刘宝楠 正义:“《五经异义·鲁论》説 郑国 之俗,有 溱 、 洧 之水,男女聚会,謳歌相感,故云 郑 声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韶》响难追, 郑 声易启。”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淫声》:“ 郑 声淫者, 郑国 作乐之声过於淫,非谓 郑 诗皆淫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此《关雎》所以不作也,此 郑 声所以盈天下也。”参见“ 郑音 ”。

(2).中医病名。症状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若断若续。 清 王夫之 《四书稗疏·论语·郑声》:“医书以病声之不正者为郑声,么哇嚅唲而不可止者也。”《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阳明全篇>》:“夫实则譫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注:“ 戴元礼 曰:‘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 张锡驹 曰:‘郑声者,神气虚不能自主,故声音不正而语言重复也。’”

仙翁

(1).称男性神仙,仙人。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郑魁铭研诗》:“仙翁种玉芝,耕得紫玻璃。”《西湖佳话·葛岭仙迹》:“神异如此,人人皆道他是仙翁再世。”

(2).对道官的敬称。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仙翁拜揖,念小生与仙翁素乏平生,何以见顾?”

伯牙

春秋 时精于琴艺的人。传说曾学琴于著名琴师 成连 先生,三年不成。后随 成连 至 东海 蓬莱山 ,闻海水澎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见 汉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劝学》:“ 伯牙 鼓琴而六马仰秣。” 杨倞 注:“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钟子期 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终身不復鼓琴,以为世无足復为鼓琴者。” 高诱 注:“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 伯牙 道丧来,弦絶无人续。” 明 杨慎 《兰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

众人

(1) 大多数人

众人都感到惊奇

(2) 大家

众人竭力。——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一般人,普通人

今之众人。——唐· 韩愈《师说》

为众人师。——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众人待其身。——唐· 韩愈《原毁》

众人皆以奢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泯然众人。——宋· 王安石《伤仲永》

夫子

(1) 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2) 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4) 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5) 孔门的学生对孔子的称呼

洪涛

* 浪

城阙

(1) 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

(2) 宫殿

(3) 城市,特指京城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心魂

心神,心灵。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左思<咏史>》:“百年信荏苒,何用苦心魂!” 宋 苏舜钦 《和菱溪石歌》:“画图突兀亦颇怪,张之屋壁惊心魂。” 清 顾贞观 《贺新郎·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词:“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曹靖华 《飞花集·洱海一枝春》:“尤其是大红的茶花,老远就把人的眼睛,人的心魂都吸引住了。”

识微

《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迷离晃旭欲生烟,得得骄骢傲锦鞯。

    不道雪馀度辽野,却如日暖历蓝田。

  • 作者: 赵嘏,朝代: 唐代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胜地宜慈豫,高斋味至言。

    荷风凉拂簟,竹气静当轩。

    坐爱琴书润,浑忘鸟雀喧。

    壶中承夏凊,膝下领春温。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湖北八分馀已报,湖南连界正廑望。

    欣兹上稔饶中稔,何幸炎疆接朔疆。

    两足诚占天下足,屡穰仍冀叠年穰。

    深知感庆难胜惕,畿辅暵艰刻忍忘。

  • 作者: 王弘诲,朝代: 明代

    夹竹称桃树,当轩花几丛。

    漪漪时间绿,灼灼半舒红。

    裛泪含朝雨,浓妆媚晚风。

    东君无限意,点缀不言中。

  • 作者: 何巩道,朝代: 明代

    名署皇家作重臣,姻连藩邸是天亲。

    何曾宠辱惊方寸,只觉安危系一身。

    龙出匣时知气魄,鹤临风处想精神。

    金华本属钟灵地,况复金华殿上人。

  • 作者: 吴融,朝代: 唐代
    树远天疑尽,江奔地欲随。孤帆落何处,残日更新离。客是凄凉本,情为系滞枝。寸肠无计免,应只楚猿知。
  • 作者: 黄庭坚,朝代: 宋代
    延和西路古槐阴,不隔朝宗夙夜心。公有胸中五色线,平生补衮用功深。
  • 作者: 曹勋,朝代: 宋代
    武库森严马政高,宝鞍装络列周遭。饭余百役皆亲董,出格争先奉赭袍。
  • 作者: 王祯,朝代: 元代

    瓦盆添水火微燃,茧绪抽来细缴全。

    不似贵家华屋底,空教纤手弄清泉。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