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奉礼歌原文 诗词名句

奉礼歌

作者: 洪适朝代: 宋代

奉礼歌原文

吹葭缇龠气潜分。
云采宜书壤效珍。
长日至,一阳新。
四时玉烛和匀。
物欣欣。
造化转洪钧。
郊之祭,孤竹管,六变舞云门。
自古严禋。
牺牲具,粢盛洁,豆笾陈。
衮龙陟降,币玉纷纶。
彻高阍。
灵之斿,神哉沛,排历昆仑。
九歌毕,盈郊瞻槱燎,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
清跸移轮。
阗然鼓吹相闻。
籋祥云。
欢胪八陛,厘逆三神。
圣矣吾君。
华封祝、慈宫万寿,椒掖多男,六合同文。

诗词问答

问:奉礼歌的作者是谁?答:洪适
问:奉礼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奉礼歌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洪适的名句有哪些?答:洪适名句大全

译文和注释

参考注释

吹葭

古代候气之法,以葭莩灰填律管之内端,气至则灰散。《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唐 杜甫 《小至》诗:“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明 高启 《至日夜坐客馆》诗:“旅踪犹泊梗,阳气又吹葭。”

云采

见“ 云彩 ”。

长日

(1).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郑玄 注:“此言迎长日者,建卯而昼夜分,分而日长也。” 孔颖达 疏:“迎长日之至也者,明郊祭用夏正建寅之月,意以二月建卯,春分后日长,今正月建寅,郊祭通而迎此长日之将至。” 北周 庾信 《周圆丘歌》之八:“乘长日,坏蛰户。” 倪璠 注:“又按《月令》‘仲夏’云:‘是月也,日长至。’《正义》曰:‘长至者,谓此月之时日长之至极。太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长至也。’”一说指冬至。《孔子家语·郊问》:“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王肃 注:“ 周 人始以日至之月。冬日至而日长。”参见“ 长至 ”。

(2).漫长的白天。 唐 张固 《幽闲鼓吹》:“ 令狐 相进 李远 为 杭州 。 宣宗 曰:‘比闻 李远 诗云:“长日唯销一局碁”,岂可以临郡哉!’” 宋 徐玑 《春日游张提举园池》诗:“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緑阴。” 鲁迅 《彷徨·示众》:“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3).指整天、终日。 明 陈大声 《粉蝶儿·富文堂宴赏》套曲:“闲将緑綺弹,静把《黄庭》註;兰汤新浴,长日一尘无。” 明 袁宏道 《致兰泽云泽叔》:“身非木石,安能长日折腰俯首,去所好而从所恶。”

(4).平时,经常。 唐 杜甫 《泛江》诗:“长日容杯酒,深江浄綺罗。” 清 吴伟业 《避乱》诗:“长日频云乱,临时信孰传。”

四时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玉烛

(1).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 郭璞 注:“道光照。” 邢昺 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玉烛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玉烛调元气,金枢运大钧。”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金甌仍未缺,玉烛又新调。”

(2).烛的美称。 唐僖宗 宫人《金锁》诗:“玉烛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马》诗之一:“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烛斜。”

(4).乐律名。《隋书·律历志上》:“黄钟: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烛、调风。右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旧唐书·音乐志三》:“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欣欣

(1) 高兴自得的样子

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2) 草木茂盛的样子

欣欣向荣

造化

(1) 福分;好运气

子女都这么孝敬,你可真有造化

(2) 自然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与造化抗衡

洪钧

(1).指天。《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之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羣生。” 李善 注:“洪钧,大钧,谓天也;大块,谓地也。言天地陶化万类,而羣化禀受其形也。” 唐 郑絪 《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洪钧齐万物,縹帙整羣书。” 清 陈梦雷 《告都城隍文》:“勅封都城隍正神,既能节阴宣阳佐洪钧於宇宙,必当扶忠褫佞植正气於乾坤。”

(2).比喻国家政权。 唐 李德裕 《离平泉马上作》诗:“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启》:“将以鏘履声而朝紫殿,扩心秤而启洪钧。” 宋 司马光 《和始平公梦中有怀归之念作诗始得两句而寤因足成一章》:“元宰抚洪钧,四海可熏灼。”

孤竹

(1).独生的竹。《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圜丘奏之。” 郑玄 注:“孤竹,竹特生者。” 贾公彦 疏:“孤竹,竹特生者,谓若 嶧阳 孤桐。” 汉 班固 《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鼝鼝,六变既毕,冠华秉翟,列舞八佾。”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唐 杨炯 《盂兰盆赋》:“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麒麟在郊,凤凰蔽日。”

(2).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嶧阳 孤桐,不能无絃而激哀响; 大夏 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 晋 张协 《七命》之二:“吹孤竹,拊云和,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北周 庾信 《变宫调》之二:“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絃。” 宋 张先 《菩萨蛮》词之一:“佳人学得 平阳 曲,纤纤玉笋横孤竹。一弄入云声,海门江月清。”

(3).古代乐曲名。 北周 庾信 《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奏黄钟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百官皆以为然,乃行之” 元 胡三省 注:“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

(4). 商 周 时国名。在今 河北省 卢龙县 。《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 ,刜 令支 、斩 孤竹 而南归。” 韦昭 注:“二国, 山戎 之与也。 令支 ,今为县,属 辽西 , 孤竹 之城存焉。”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 山戎 孤竹 ,束马景从。” 唐 张说 《吊国殇文》:“北伐兮东胡,邈 辽阳 兮 孤竹 。”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一:“摐金出 孤竹 ,飞旗掩二 榆 。”

(5).《庄子·让王》:“昔 周 之兴,有士二人,处於 孤竹 ,曰 伯夷 、 叔齐 。”后遂用“ 孤竹 ”借指 伯夷 、 叔齐 。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孤竹 不以絶粒易 鹿臺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贸铜山之丰。” 南朝 宋 范晔 《逸民传论》:“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唐 李德裕 《赠右卫将军李安制》:“往者, 产 禄 擅朝, 充躬 交乱,每念王室,殆於阽危,不惮芳兰之焚,竟全 孤竹 之志。”

(6).竹的一种。 宋 赞宁 《笋谱·孤竹笋》:“ 襄阳 薤山 下有孤竹,三年方生一笋。及笋成竹,竹母已死矣。”

(7).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六变

谓乐章改变六次。古代祭百神,乐章变六次祭典始成。 晋 陆云 《移书太常府荐张赡》:“广乐九奏,必登昊天之庭;《韶》《夏》六变,必饗上帝之祀矣。” 宋 欧阳修 《明堂庆成》诗:“九筵严太室,六变导和声。”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声容六变合,海岳百灵纷。”

云门

(1). 周 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 黄帝 时所作。《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郑玄 注:“此 周 所存六代之乐, 黄帝 曰《云门》、《大卷》。 黄帝 能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旧唐书·音乐志一》:“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 殷 之《大濩》, 周 之《大武》,是古之武舞。” 章炳麟 《訄书·辨乐》:“古之作乐,各用其宫。”自注:“如《大司乐》:舞《云门》,则圜钟为宫。”

(2).高耸的大门。多比喻富贵之家。《古文苑·孔融<杂诗>之一》:“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章樵 注:“云门谓门第穹崇,上侵云汉。” 唐 李华 《含元殿赋》:“玉宇璇阶,云门露闕。” 宋 桑世昌 《兰亭博议·御札一轴三纸藏右司黄荦家》:“珍藏既出于云门,传刻仅留于朔塞。”

(3). 汉 云阳县 的城门。《文选·班彪<北征赋>》:“歷 云 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 李善 注:“ 云阳 ,古县,在 池阳 西北,属 右扶风 。云门,即 云阳县 门也。《汉书》: 左冯翊 有 云阳县 。”

(4).山门。借指寺庙。 唐 杜甫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诗:“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 唐 陆龟蒙 《新秋月夕客有自远相寻者》诗之一:“云门老僧定未起,白阁道士遥相迎。” 唐 尚颜 《寄荆门郑準》诗:“不许姓名留月观,终携瓶锡去云门。”

(5).急流的出口。因水气状如云雾,故称。《文选·左思<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张铣 注:“言水自渠而灌田,故指渠口为云门,犹云来则雨至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6). 蜀 的代称。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烟沉冰井,雨歇 云门 。” 倪璠 注:“此以《蜀都赋》有云门,故以 云门 指 蜀 。” 唐 崔涂 《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诗:“ 云门 一万里,应笑又担簦。”

(7).指谷口。 晋 惠远 《庐山东林杂诗》:“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闢。” 唐 马戴 《早发故山作》诗:“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

(8).山名。在 浙江 绍兴 南。亦名 东山 。山有 云门寺 。 南朝 梁 处士 何胤 曾居于此。《梁书·文学传下·王籍》:“﹝ 王籍 ﹞除轻车 湘东王 諮议参军,随府 会稽 。郡境有 云门 、 天柱山 , 籍 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宋 方岳 《水调歌头·寿赵文昌》词:“胸有 云门 禹穴 ,笔有禊亭 晋 帖,风露洗脾肝。秋入 紫宸殿 ,磨玉写琅玕。”

(9).山名。在 山东省 青州市 南。一名 云峰山 。 清 周亮工 《云门送胡元润还白下》诗:“屴崱君能到, 云门 得暂停。”

(10).山名。在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连 乐昌县 界。山有 云门寺 。 五代 文偃禅师 居此。参见“ 云门宗 ”。

(11).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宋 陈师道 《请兴化禅师疏》:“某公尊者承佛受记为世导师,绍云门之正宗,分慧林之半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至云门之訶佛,则非特破相,而亦破名。”参见“ 云门宗 ”。

(12).人体穴位名。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素问·水热穴论》:“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 王冰 注:“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

自古

(1).从古以来。《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

(2).泛指从前。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严禋

庄重地祭祀。 唐 魏徵 《享太庙乐章·舒和》:“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唐 李纾 《登歌奠币》诗:“尊祖奉宗,严禋大帝。”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赦表》:“始奉严禋,新开宝历。”

牺牲

(1) 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岂不闻梁武帝宗庙以面牺牲。——《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2) 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他牺牲休息时间为同事们修理收音机

(3) 为坚持信仰而死

乐牺牲吾身。——清· 林觉民《与妻书》

牺牲百死而不辞。

牺牲生命。——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4) 又如:英勇牺牲

(5) 花费掉

为增强儿童的体格而牺牲了他的智力

粢盛

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廩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 何休 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汉书·文帝纪》:“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明堂差五使执事官》:“而其总务官,职任甚繁……如擦祭器,涤濯无垢,以奉粢盛。” 明 徐霖 《绣襦记·谋脱金蝉》:“神仙斋供,间腥荤粢盛洁丰。”

豆笾

祭器。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书·武成》:“丁未,祀于 周 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籩。” 蔡沉 集传:“豆,木豆;籩,竹豆。祭器也。”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迎神》:“惟馨展礼,爰列豆籩。” 明 李东阳 《郊坛分献再得四渎》诗:“羽衣道士通仪节,白髮牺人説豆籩。” 清 戴名世 《敕授承德郎刘公墓志铭》:“生典型,死豆籩;葬同穴,有贤媛;固其藏,千万年。”

衮龙

(1).朝服上的龙。指衮龙袍。 汉 徐干 《中论·治学》:“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 宋 陆游 《贺寿成皇后笺》:“衮龙兼彩服之紆,褕翟焕玉卮之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六帝》:“奎璧腾辉,衮龙浮彩。”参见“ 衮龙袍 ”。

(2).见“ 衮龙袍 ”。

陟降

(1).升降,上下。《诗·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朱熹 集传:“盖以 文王 之神在天,一升一降,无时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孙蒙其福泽,而君有天下也。” 马瑞辰 通释:“《集传》之説是也……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皆曰陟降。《敬之》诗曰:‘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监在兹。’此言天之陟降也。《閔予小子》诗曰:‘念兹皇祖,陟降庭止。’《访落》诗曰:‘绍庭上下,陟降厥家。’此言祖宗之陟降也。天陟降, 文王 之神亦随天神为陟降。故曰‘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后因以为祖宗神灵暗中保佑之义。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迎神》:“陟降左右,诚达幽圆。” 宋 陈亮 《重华宫正谢表》:“付託得人,爰上 唐 家之寿;陟降在帝,孰知 文后 之声!” 清 唐孙华 《石鼓歌》:“ 尼父 尊 周 本素志,陟降或有神灵游。”

(2).犹往来。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今则囊如悬罄,佣室寓食。方将适千里求仁人,被冒畏景,陟降栈道。”《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大礼史 王曾 言:‘皇帝执玉被衮,酌献七室,而每室奏乐章,恐陟降为劳,请节宫架之奏。’” 王国维 《观堂集林·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古又有陟降一语,古人言陟降犹今人言往来,不必兼陟与降二义。”

(3).谓中晷影的长短变化。《新唐书·历志三上》:“中晷长短,谓之陟降。景长则夜短,景短则夜长。积其陟降,谓之消息。”

币玉

帛和玉,古代用以祭祀的礼品。《礼记·曾子问》:“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乃出。”《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凶年则乘駑马,力役不兴,驰道不修,祈以币玉,祭事不悬,祀以下牲。” 王肃 注:“君所祈请用币及玉,不用牲也。”

纷纶

(1).杂乱貌;众多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纶威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汉书》作“纷轮”。 宋 苏轼 《三笑图赞》:“万生纷纶,何鄙何妍,各笑其笑,未知孰贤?” 明 高启 张宪 《舞剑联句》:“屋翻影纷纶,地殷势挥霍。” 清 唐孙华 《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一:“纷纶布经籍,汎滥陈篇章。”

(2).渊博。《后汉书·逸民传·井丹》:“ 井丹 字 大春 ……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纶 井大春 。’” 李贤 注:“纷纶,犹浩博也。”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或有渔猎三史,纷纶五经。”

(3).忙碌;忙乱。 唐 杜甫 《丽人行》:“犀箸厌飫久未下,鸞刀缕切空纷纶。”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玉华侍郎》:“人世纷纶,真可厌苦。”

(4).华美。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纷纶翕响,冠众艺兮。” 唐 叶季良 《赋得琢玉成器》:“片玉寄幽石,纷纶当代名。”

昆仑

亦作“崐仑2”。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九歌

(1).古代乐曲。相传为 禹 时乐歌。《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楚辞·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王逸 注:“《九歌》,九德之歌, 禹 乐也。”一说天帝乐名。《山海经·大荒西经》:“ 开 (即 启 )上三嬪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郭璞 注:“皆天帝乐名也, 开 登天而窃以下用也。”

(2).泛指各种乐章。《汉书·礼乐志》:“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効欢虞 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唐 张说 《唐封泰山乐章·豫和三》:“九歌叙,万舞翔。”

槱燎

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仪礼。以牲体置柴堆上焚之,扬其光炎上达于天,以祀天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文选·张衡<东京赋>》:“颺槱燎之炎煬,致高烟乎太一。” 薛综 注:“谓聚薪焚火,扬其光炎,使上达於天也。”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享用大乐须《韶》钧,蓬蓬槱燎高荐烟。”

斗转参横

北斗转向,参星横斜。表示天色将明。 宋 韩元吉 《水龙吟·题三峰阁咏英华女子》词:“斗转参横,半帘花影,一溪寒水。”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杨公劾奸》:“斗转参横,玉壶传点天阶晓。” 清 洪昇 《长生殿·偷曲》:“你看河斜月落,斗转参横,不免回去罢。”

天开地辟

(1).犹言开天辟地。 宋 欧阳修 《晋祠》诗:“天开地闢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天开地闢由 盘古 ,人物才分下土。”

(2).谓天然形成。 元 萨都剌 《换骨岩》诗:“千丈丹梯万丈巖,天开地闢鬼神劖。”

清跸

(1).旧时谓帝王出行,清除道路,禁止行人。《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帝暉膺顺动,清蹕巡广廛。” 李善 注引《汉仪注》:“皇帝輦动,出则传蹕,止人清道。”《周书·儒林传序》:“帝於是服衮冕,乘碧輅,陈文物,备礼用,清蹕而临太学。”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四二:“扇掩红鸞金殿悄,一声清蹕捲珠帘。” 明 唐顺之 《朝谒长陵》诗:“清蹕传虚谷,灵旗隐洞房。”

(2).借指帝王的车辇。 唐 沉佺期 《奉和圣制幸礼部尚书窦希玠宅》:“不知行漏晚,清蹕尚裴迴。”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大名 河朔 之咽喉,或蹔驻清蹕,扬天威以壮军声。”

阗然

(1).大量聚集的样子。 唐 黄滔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八年,大师坐亡,法身不坏,南北归敬,闐然无时。”

(2).饱满的样子。 明 方孝孺 《指喻》:“ 浦阳 郑君 仲辨 其容闐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鼓吹

(1) 宣扬,使众人知道

鼓吹六经

(2) 吹嘘

鼓吹种族优劣论

相闻

(1).彼此都能听到。极言距离之近。《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 毛 *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互通信息;互相通报。《后汉书·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有十餘年不相闻了,何期今日得遇?”《清史稿·诸王传三·贝子彰泰》:“将军 蔡毓荣 调遣 汉 兵,今进取 贵州 ,若不相闻,恐碍军机。”

祥云

旧指象征祥瑞的云气,传说中神仙所驾的彩云

八陛

八层台阶。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祭坛有八陛。《后汉书·祭祀志上》:“﹝ 建武 ﹞二年正月,初制郊兆於 雒阳 城南七里,依 鄗 。采 元始 中故事。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后以“八陛”称祭神之坛。《隋书·音乐志》:“七星是仰,八陛有凭。”《宋书·乐志七》:“帝临中坛,神从八陛。”

三神

(1).指天神、地祇、山岳。《史记·司马相如传》:“挈三神之驩,缺王道之仪,羣臣恧焉。” 司马贞 索隐引 如淳 曰:“谓地祇、天神、山岳也。”《汉书·扬雄传上》:“感动天地,逆釐三神。”

(2).道教指人体三丹田之神。《黄庭内景经·隐影》:“三神之乐由隐居,倏歘游遨无遗忧。” 梁丘子 注:“三神,三丹田之神也。”

(3).指三尸神。《黄庭外景经·中部经》:“外本三阳物自来,内拘三神可长生。”神,一本作“ 阴 ”。

封祝

指 华 封人向 尧 的祝福。《庄子·天地》:“ 尧 观乎 华 , 华 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尧 曰:‘辞。’‘使圣人富。’ 尧 曰:‘辞。’‘使圣人多男子。’ 尧 曰:‘辞。’”后多用作对帝王的祝颂。

慈宫

太后所居之宫。借指太后。 宋 张守 《贺册皇太后礼成表》:“正 长乐 之隆名,奉慈宫之寳位。”

万寿

(1).长寿。祝福之词。《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晋 潘岳 《闲居赋》:“称万寿以献觴,咸一惧而一喜。” 唐 李翱 《祭杨仆射文》:“宜哉万寿,吉庆靡他。”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卷二四:“上父母寿,可称‘万寿’。”参见“ 万寿无疆 ”。

(2).封建时代指皇帝、皇太后的生日。《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十月十日》:“太后万寿,黎明诣 万寿宫 行庆贺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第三天接着又是 中国 皇帝的万寿。”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宏惟我 天囯 振兴文治,廑念武功,自癸好开科,以 天王 万寿时举行,旋移於幼主万寿时,以每年十月初一日宏开天试。”

椒掖

指后妃所居的宫室。椒,椒房;掖,掖庭。《晋书·庾亮等传论》:“外戚之家,连辉椒掖;舅氏之族,同气兰闺。靡不凭藉宠私,阶缘险謁。”《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椒掖之内,进御以序。”《旧唐书·后妃传下·穆宗贞献皇后萧氏》:“恭以皇太后族望,承 齐 梁 之后,侨寓流滞,久在 闽 中。庆灵鐘集,早归椒掖。” 宋 陆游 《贺皇太后笺》:“圣子问安,方报兰陔之养;神孙正内,肇新椒掖之华。”

多男

(1).多子嗣。语本《庄子·天地》:“ 尧 观乎 华 , 华 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多男子!’” 宋 王安石 《贺生皇子表》之七:“天所保祐,厥惟 太姒 之多男;国之荣怀,亦曰 成王 之众子。”旧时常以“多福”、“多寿”“多男子”作祝颂之词。参见“ 三多 ”。

(2).多男性。《淮南子·墬形训》:“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

同文

(1).同用一种文字。《礼记·中庸》:“书同文。”《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四隩同文,五方异色。”

(2).犹言国人。因其所用文字同,故称。《陈书·吴明彻传》:“风威慴於异俗,功效著於同文。” 夏衍 《乐水》:“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只供‘同文’欣赏的‘技艺’,而失却了领导民众精神生活的作用。”

(3).通译文字。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参见“ 同文馆 ”。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王冕,朝代: 元代
    玉露霏凉木渐酡,每逢佳节惜年华。青山叠叠多归梦,白发萧萧不在家。触景漫思千古事,无钱空对一篱花。相知相见情何已,石鼎山泉且煮茶。
  • 作者: 卫宗武,朝代: 宋代
    浮生一梦寄南柯,乌兔双驰迅若梭。世事如棋如几变,捄时无著奈时何。
  • 作者: 毕仲游,朝代: 宋代

    平日书生贵,中年使者尊。

    绣衣虽去国,珠履会填门。

    奏疏皆民事,遗言为国恩。

    哭君无好句,端坐独招魂。

  • 作者: 贺铸,朝代: 宋代

    罗襟粉汗和香浥。纤指留痕红一捻。离亭再卜合欢期,寻见石榴双翠叶。
    危楼欲上危肠怯。纵得鸾胶难寸接。西风燕子会来时,好付小笺封泪帖。

  • 作者: 楼钥,朝代: 宋代
    下震上艮,下动上止。分明两片口脣,包著许多牙齿。祸自此出,故以言语为戒。病自此入,故以饮食为忌。庠者养也,颐者养也。名庠而住颐庵,知他养个甚底。直待吞却栗棘蓬,更与吸尽西江水。莫问这边那边,都是一个道理。
  • 作者: 方岳,朝代: 宋代
    貂敝那禁塞上寒,所成何事许悲酸。雪深茅屋归巢冷,月老芦洲雁影单。官薄偶书三考满,客怀已受一分宽。秋帆但趁好风便,酒在不愁行路难。
  • 作者: 程垓,朝代: 宋代
    闻说海棠开尽了。怎生得、夜来一笑。颦绿枝头,落红点里,问有愁多少。小园闭门春悄悄。禁不得、瘦腰如袅。豆蔻浓时,酴醿香处,试把菱花照。
  • 作者: 陈普,朝代: 宋代
    赐帛宽租泽未休,四方缓急有余侯。余威不赖刳蛇剑,仓卒谁枭老濞头。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今年每盻西北风,都为溽暑思晴爽。

    昨夜秋霖彻旦零,渐石征夫劳鞅掌。

    纵匪农时犹苦潦,忽来西北风生朗。

    长途定不愁泞泥,陡益峭寒又廑想。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亭下逍遥静者流,侍书童子任蓬头。

    竹泉大意曾相仿,似处吾于不似求。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