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再次前韵示元老原文 诗词名句

再次前韵示元老

作者: 苏辙朝代: 宋代

再次前韵示元老原文

豪杰多自悟,不待文王兴。
四方有余师,十厔岂无朋。
我老不知时,早岁谁误称。
归来理茅屋,对客食藜蒸。
遇渴即饮水,何尝问淄渑。
冠裳强包裹,毁誉如飞蝇。
植根久已尔,苕颖日自升。
忘我亦忘法,无水知消冰。

诗词问答

问:再次前韵示元老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问:再次前韵示元老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辙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辙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豪杰

(1) 才智勇力出众的人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2) 又

三老豪杰皆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安然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中豪杰

(3) 倚仗权势横行一方的人

不待

不必,不用;不等

不待你来,他就走了

四方

(1)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各个方面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正方形或正方体

一只四方的木头匣子

余师

(1).残军剩卒。《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 师军於 邲 。 晋 之餘师不能军。”

(2).很多可受教之处;很多可效法之处。《孟子·告子下》:“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餘师。” 赵岐 注:“有餘师,师不少也,不必留馆学也。” 宋 黄庭坚 《送伯氏入都》诗:“陈书北窗下,此自有餘师。”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求诸《大雅》,固有餘师。”

无朋

(1).无可比拟。《诗·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毛 传:“朋,比也。” 唐 杨敬之 《华山赋》:“天雨初霽,三峯相差。虹蜺出其中,来饮 河 湄。特立无朋,似乎贤人守位,北面而为臣。”

(2).没有友谊。 宋 欧阳修 《朋党论》:“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早岁

早年

误称

错误地称呼;叫错名字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茅屋

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客食

(1). 南朝 齐武帝 时宫中一般人的饮食。《南齐书·五行志》:“ 永明 中,宫内坐起御食之外,皆为客食。 世祖 以客非家名,改呼为别食。”

(2).寄食。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诗出本处》:“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恩德厚矣。” 宋 岳珂 《桯史·刘改之诗词》:“ 庐陵 刘改之 过 ,以诗鸣 江西 ,厄于韦布,放浪 荆 楚 ,客食诸侯间。” 章炳麟 《秦力山传》:“父 文丙 ,客食 湖南 ,遂寄籍为 长沙 人。”

藜蒸

亦作“ 藜烝 ”。采藜的嫩叶蒸熟为食。多指粗劣之食。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夫説粱饭食肉,有好於面目,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於口也。”《梁书·处士传·诸葛璩》:“事亲有啜菽之窶,就养寡藜蒸之给。”

饮水

(1).喝水。《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孙希旦 集解:“饮有浆醴之属,今但饮水而已,饮之贫也。” 唐 韩愈 《复志赋》:“固余异於牛马兮,寧止乎饮水而求芻?”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名迹》:“其诗有‘人到心閒饮水甜’之句,余甚爱之。”亦指喝的和做饭用的水。

(2).谓清廉。语本《晋书·良吏传·邓攸》:“时 吴郡 闕守,人多欲之,帝以授 攸 。 攸 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 吴 水而已。” 唐 杜甫 《赠裴南部》诗:“尘满 莱芜 甑,堂横 单父 琴。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给牲口喝水。《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店一连也有十几间门面……门前搭着一路罩棚,棚下摆着走桌条凳,棚口边安着饮水马槽。”亦指给花木菜蔬浇水。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之上:“浇花木菜蓏曰饮水。”

何尝

(1) 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尝”、“哪里”、“并不是”的意思

我何尝说过这样的话?(=我未尝说过这样的话)

历史的教训人们何尝忘记?

在那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何尝叫过一声苦?

(2) 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

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工夫(=我很想去,只是没工夫)

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细菌又何尝不是如此?

淄渑

(1). 淄水 和 渑水 的并称。皆在今 山东省 。相传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则难以辨别。《战国策·齐策六》:“黄金横带而驰乎 淄 澠 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吕氏春秋·精谕》:“ 孔子 曰:‘ 淄 澠 之合者, 易牙 尝而知之。’” 清 吴伟业 《赠松江别驾日照安肇开》诗:“二水 淄 澠 杯酒合,三山楼观画图装。”

(2).比喻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浑然千里, 淄 澠 一乱。” 倪璠 注:“喻当时贵贱混乱,尽被掳辱矣。”《旧唐书·马怀素传》:“或古书近出,前志闕而未编;或近人相传,浮辞鄙而犹记。若无编録,难辨 淄 澠 。” 清 阮元 《与友人论古文书》:“ 元 尝取以置之两 汉 书中诵之拟之, 淄 澠 不能同其味,宫徵不能壹其声,体气各殊,弗可强已。”

冠裳

(1).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刘子澄 ﹞守 衡阳 日,以冠裳涖事,宪使 赵民则 尝紫衫来见。 子澄 不脱冠裳肃之, 民则 请免冠裳。 子澄 端笏肃容曰:‘戒石在前,小臣岂敢。’ 民则 皇恐,退具冠裳以见。”

(2).指穿着官服。《宋史·范应铃传》:“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

(3).指官宦士绅。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冠裳农贾,挈妻孥潜跡而出者,不可胜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今日冠裳雅会,就要演这本传奇。”

(4).指官职。 宋 范成大 《胡宗伟罢官改秩作诗送之》:“万境何如一丘壑,几时定解冠裳缚。”

(5).指文明、礼仪制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智士趋时,必在取乱侮亡之会,况削尔父母毛髮,毁我往古冠裳。” 清 莫友芝 《有感》诗之一:“卧榻事殊 南越 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包裹

(1) 包成小包

(2) 包扎;包装。将 缠好成包

毁誉

毁损与赞誉

《京都纪事》播放后,毁誉不一

植根

扎根。比喻深入到人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础。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臣歷观庶姓在世,无党於朝,无援於时,植根之本,轻也薄也。”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今丑虏之植根既久,不可以一举而遂灭。” 郭沫若 《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植根于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作品,无论它有怎样高的技巧,我相信它是害人的东西。”

已尔

罢了。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君子不例而同之也,取其善焉已尔。” 清 宋荦 《<遗民诗>序》:“是故人不一境,境不一诗,各自道其志之所感已尔。”

苕颖

(1).草花和禾穗。亦泛指植物的花、穗及其茎。 唐 刘禹锡 《畬田作》诗:“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王闿运 《桂颂》序:“嗟此桂枝,依柯分命,独能苕颖不悴,飞馨流艳。”

(2).《文选·陆机〈文赋〉》:“或苕发颖竖,离众絶致。” 吕向 注:“谓思得妙音,辞若苕草华发,颖禾秀竖,与众辞离絶,致於精理。”后因以“苕颖”比喻意旨文辞之精妙特出者,或特出之事物。 黄侃 《论学杂著·礼学略说》:“羣书之中,搴其苕颖,则 江氏 《周礼疑义举要》,融会 郑 注而参以新説。”

忘我

不考虑个人

忘我地工作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释咸杰,朝代: 宋代
    油煎石磉盘,风吹毛毬走。虚空背上白毛生,拈得鼻孔失却口。
  • 作者: 黄文雷,朝代: 宋代
    大泽沾荒裔,灵山识老臣。微茫云外迹,衰病瘴中身。湿草寒碑夕,晴花午殿春。高檐风雨断,犹避六丁神。
  • 作者: 王禹偁,朝代: 宋代
    先皇忧蜀辍枢臣,独冒兵戈出剑门。万里辞家堪下泪,四年归阙似还魂。弟兄齿序元投分,儿女情亲又结婚。且喜相逢开口笑,甘陈功业不须论。
  • 作者: 利登,朝代: 宋代
    爱雪不能寐,凌晨步水滨。断梢惊宿鸟,倒竹碍行人。叠叠畲堪数,层层屋顿匀。梅花无处认,唯觉暗香春。
  • 作者: 葛立方,朝代: 宋代
    闻说青腰夜雨霜,水沉水麝泄寒香。西湖处士多标榜,端的包羞是海棠。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雨馀风势又徐加,土润虞伤嫩发芽。

    展转自怜还自笑,年来期望太求奢。

  • 作者: 苏辙,朝代: 宋代
    子嗟丘中亲艺麻,邵平东陵亲种瓜。公今归去事农圃,亦种洛阳千本花。修篁绕屋韵寒玉,平泉入畦纡卧蛇。锦屏奇种劚崖窦,嵩高灵药移萌芽。城中三月花事起,肩舆遍入公侯家。浅红深紫相媚好,重楼多叶争矜夸。一枝盈尺不论价,十千斗酒那容赊。归来曳履苔迳滑,醉倒闭门春日斜。车轮班班走金毂,印绶若若趋朝衙。世人不顾病杨绾,弟子独有穷侯芭。终年著书未曾厌,一身独乐谁复加。宦游嗟我久尘土,流转海角如浮槎。归心每欲自投劾,孺子渐长能扶车。过门有意奉谈笑,幅巾怀刺无袍靴。
  • 作者: 李昴英,朝代: 宋代
    翁来灵笔舞龙蛇,翁去瑶坛锁暮霞。旧事欲谈三百载,五云阁上望仙槎。
  • 作者: 蒋春霖,朝代: 清代
    枫老树留声,芦花吹又残。系扁舟同倚朱阑。还似少年歌舞地,听落叶,忆长安。哀角起重关。霜深楚水寒。背西风归雁声酸。一片石头城上月,浑怕照,旧江山。
  • 作者: 司马光,朝代: 宋代
    吴僧画围扇,点缀成微虫。秋毫宛皆具,独窃天地功。细者及蛛蝥,大者缠阜螽。枯枝拥寒蜩,黄蕊黏飞蜂。翾然得生意,上下相追从。徒观飞动姿,莫睹笔墨踪。儿曹取真物,细校无不同。恐其遂跃去,亟取藏中箱。乃知艺无小,意精神可通。不与误图蝇,能惑紫髯翁。子猷状弹雀,藏宝传江东。不知古何如,此画今为雄。人墓木已拱,其徒颇能工。旧法存百一,要足超凡庸。友人幸为赐,物薄意何隆。玩之不替手,爱重心无穷。常如对君子,穆穆来清风。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