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全韵诗上去入声七十六首·其五十·宋太宗原文 诗词名句

全韵诗上去入声七十六首·其五十·宋太宗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原文

即位急改元,已失厚道大。

德昭及庭美,忌去不留个。

惭德莫斯甚,赵普时犹佐。

英断承艺祖,遂削平天下。

勤俭与纳谏,善政故可课。

集儒辑三书,深意别有那。

永乐乃效之,大典遍搜逻。

彼各有所图,难欺后人譒。

四海今无事,史右而图左。

因命校全书,欲以文风播。

原弗同彼二,游辞更谁作。

诗词问答

问:《全韵诗上去入声七十六首·其五十·宋太宗》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九

2. 叶

参考注释

即位

(1) 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安斄王即位。——《史记·魏公子列传》

昭帝即位。——《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就位;入席

改元

帝王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变年号

年夏五,改元景炎。——宋· 文天祥《< 指南录> 后序》

厚道

待人接物,仁厚不薄

为人厚道

惭德

亦作“慙德”。因言行有缺失而内愧于心。《书·仲虺之诰》:“ 成汤 放 桀 于 南巢 ,惟有慙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后汉书·郭太传》:“﹝ 蔡邕 ﹞谓 涿郡 卢植 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慙德,唯 郭有道 无愧色耳。’” 唐 李白 《与贾少公书》:“方之二子,实有惭德,徒尘忝幕府,终无能为。”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其素性贪饕,以苞萱为应有,慙德在躬,即无以廉问羣吏。”

英断

英明果断。《晋书·安帝纪》:“朕躬播越,沦胥荒裔……赖镇军将军 裕 忠武英断,诚冠终古。” 宋 陆游 《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臣等恭睹陛下特发英断,进讨 京东 ,以为恢復故疆,牵制 川 陕 之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十俊》:“上之英断,非 汉武 可比也。”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 亚歷第二 ,号称 大彼得 以来之时代英主……百年间 欧洲 英断之令主,未或先之。”

艺祖

亦作“萟祖”。有文德之祖。《书·舜典》:“归,格于艺祖,用特。” 孔 传:“巡守四岳,然后归告至 文祖 之庙。艺,文也。” 孔颖达 疏:“才艺文德,其义相通,故蓺为文也。”后用以为开国帝王的通称。 唐 张说 《唐享太庙乐章·光大舞》:“肃肃艺祖,滔滔濬源。” 宋 沉遘 《五言陈桥驿》诗:“萟祖昔臣 周 , 周 德久已衰。”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艺祖》:“人知 宋 人称太祖为艺祖,不知前代亦皆称其太祖为艺祖……然则﹝艺祖﹞是歷代太祖之通称也。”

削平

(1).铲平,清除。 唐 李绅 《禹庙》诗:“削平水土穷沧海,畚鍤东南尽 会稽 。”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生意蓬勃的农场里,如果点缀着死寂的坟墓,多么不调和啊;所以必须把它削平。”

(2).平定,消灭。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至如 秦帝 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 宋 李纲 《与郑少傅书》:“窃恐此贼难以指日削平,矧亦未易制其衝突也。”《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位天子﹞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处寇乱。”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二节:“ 道宗 削平叛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勤俭

勤于劳作而生活俭朴

勤俭持家

纳谏

(1).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国语·晋语八》:“纳諫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大赦制》:“纳諫如响,任贤勿疑。”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臣以进言为忠,君以纳諫为圣。”《前汉书平话》卷中:“任用贤士,纳諫如流。”《清史稿·高宗纪》:“ 锦县 生员 金从善 ,以上言建储立后,纳諫施德,忤旨,论斩。”

(2).向君主进谏。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及王之徵也, 吉 遂 又数纳諫,王不能用,遂至於废。”

善政

(1).妥善的法则。《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后汉书·臧宫传》:“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南史·垣护之传》:“木连理,上有光如烛,咸以善政所致。” 明 唐顺之 《廷试策》:“要之,官得其人,则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唐顺宗 即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

(3).良好的政绩。《新五代史·杂传·史圭》:“﹝ 史圭 ﹞为 寧晋 、 乐寿 县令,有善政,县人立碑以颂之。” 明 宋濂 《碧崖亭辞》:“﹝先生﹞学问富而德行脩,践扬中外,其善政盖章章云。”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场:“他们说,自从 马老爷 入阁拜相,善政流传,真是民之父母。”

(4).泛指良好的管理。《红楼梦》第六八回:“﹝ 尤二姐 ﹞又见 周瑞 家等媳妇在傍边称扬 凤姐 素日许多善政。”

深意

非常深刻的含意

大典

(1) 重要的典籍

(2) 国家重要的典章、法令

(3) 盛大隆重的典礼

开国大典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鲁迅《祝福》

搜逻

见“ 搜罗 ”。

彼各

(1).犹彼此。双方。 宋 邵雍 《日中吟》:“彼各不相识,何復更思量?”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薄情业种,咱两箇彼各当年。” 元 张鸣善 《粉蝶儿·思情》套曲:“投至的欢意阑珊,那其间彼各皆分散。”《水浒传》第 * 回:“且説 呼延灼 借副衣甲穿了,彼各上马,都到阵前。”

(2).引申为分别。 明 无名氏 《桃园结义》第二折:“脱离了 * 营生,彼各了尘中伴侣。”

所图

谋害,暗算。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你道他将亲来所图,你道他抵盗那财物……都是他二嫂粧诬。”

后人

(1) 后代的人

后人复哀后人。——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

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3) 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

(4) 子孙

(5) 后来的人,指新妇

不足迎后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无事

(1).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礼记·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 郑玄 注:“事谓征伐。”《史记·平準书》:“ 汉 兴七十餘年之间,国家无事。”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契丹》:“自此边境去矢石之忧,天下无事,百姓和乐。” 明 陈子龙 《议财用》:“若云多事,则自古亦无无事之国也。”

(2).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史记·苏秦列传》:“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於民也。”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诗:“道人本无事,何苦尘中为?”

(3).无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下》:“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史记·张仪列传》:“ 陈軫 曰:‘公何好饮?’ 犀首 曰:‘无事也。’”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词:“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4).无须;没有必要。《后汉书·臧洪传》:“ 洪 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 明 刘基 《题枯木图》诗:“白髮死枕席,无事伤其躬。” 清 纳兰性德 《梦江南》词:“ 江 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緑残红叶胜於花,无事避风沙。”

(5).无端;没有缘故。《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今若无事背王,规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还如王誓。” 北周 庾信 《杨柳歌》:“定是 怀王 作计悮,无事翻覆用 张仪 。” 宋 范成大 《江安道中》诗:“威名功业吾何有?无事飘飘犯百蛮。”

全书

(1).内容完整,并无残缺的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但既残缺,非復全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 刘向 所集次《新序》三十篇; 隋 唐 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见者十篇而已。”

(2).指整部书。 清 康熙 《御制<佩文韵府>序》:“於五十年十月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餘页。”

(3).由许多人合编的丛书。如:《四库全书》。

(4).指一人的全集。如:《曾子全书》。

(5).就某一专题进行全面阐述所编次的书。如:《农政全书》。

欲以

即“欲以(之)”,想借(此)

侯生…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欲以动上意。(即“欲以之动上意”的省略。)——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文风

(1) 使用语言文字的风格

文风潇洒

(2) 文化风尚

不知哪几处文风最盛

游辞

虚浮不实的言辞。 汉 刘向 《说苑·正谏》:“夫 越 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 齐 ,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南朝 宋 裴駰 《<史记集解>序》:“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旧唐书·姜皎传》:“游辞枉陷,旋罹贬斥;严宪将及,殆见诛夷。”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武帝十三》:“取 安 之书而读之,原本 老氏 之言,而杂之以辩士之游辞。”

亦作“ 游词 ”。浮而不实的话。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尝至 刘尹 所,清言良久, 殷 理小屈,游辞不已, 刘 亦不復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北史·魏长贤传》:“﹝ 魏彦 ﹞以《晋书》作者多家,体制繁杂,欲正其紕繆,删其游辞,勒成一家之典。” 明 李贽 《复耿中丞书》:“屡欲附一书奉慰,第神绪忽忽,自心且不能平,而敢遽以世俗游词奉劝於公也耶?”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梅尧臣,朝代: 宋代
    生甘类原宪,死不学陶朱。但乐诗书在,未忧钟鼎无。耻随波上下,难免鬼歔歈。陋巷曲肱者,终朝还似愚。
  • 作者: 敖陶孙,朝代: 宋代
    青筇相伴到仙坛,身寄虚无缥缈间。景物迥殊人世界,烟霞深锁道家山。纷纷尽向红尘老,寂寂谁知白日间。遣履山中棋一局,几人於此未应还。
  • 作者: 方岳,朝代: 宋代
    入开图籍底须箝,谁校蓬山三万签。有竹两窗聊下榻,为梅一笑几巡檐。虎头食肉亦安用,熊掌与鱼那得兼。好事人来勤载酒,纵无奇字不渠厌。
  • 作者: 释崇岳,朝代: 宋代
    机轮元不挂丝头,会有金鳞上直钩。蓦口一桡犹未彻,踏反船子有来由。
  • 作者: 王奕,朝代: 宋代
    泰山天地极,邹鲁圣贤关。周匝二千里,卓然位其间。五文合泗水,八荒无竞山。扶舆清淑运,日夜何曾闲。尼山连峄阜,岂徒翠浮鬟。轩辕与羲昊,孔孟垂曾颜。正气尽此出,高哉其可攀。
  • 作者: 许敬宗,朝代: 唐代
    旭日临重壁,天眷极中京。春晖发芳甸,佳气满层城。去鸟随看没,来云逐望生。歌里非烟飏,琴上凯风清。文波浮镂槛,扌离景焕雕楹。璇玑体宽政,隆栋象端衡。创规虽有作,凝拱遂无营。沐恩空改鬓,将何谢夏成。
  • 作者: 陈中孚,朝代: 宋代
    天柱峰头拨晓云,灵芽一寸得先春。紫芹绿笋方知贵,雷发枪旗未足珍。
  • 作者: 曾国藩,朝代: 清代
    朋好翩翩去,君今伤此行。春风一杯酒,旧雨十年情。循吏平生志,神仙薄幸名。海隅氛正恶,看法斫长鲸。
  • 作者: 黄庭坚,朝代: 宋代
    韭苗香煮饼,野老不知春。看镜道如咫,倚楼梅照人。
  • 作者: 张谟,朝代: 宋代
    佳岭花光纷似雪,荔江波色绿于苔。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