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涵漪斋杂咏原文 诗词名句

涵漪斋杂咏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涵漪斋杂咏原文

一湖本自通,隔山成两地。

行山有升降,溯水无同异。

有升降乃劳,无同异实易。

舍易而求劳,论痴非刻肆。

咄哉语亦失,孰能免此议。

俯视碧湖漪,实无尔许意。

诗词问答

问:涵漪斋杂咏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涵漪斋杂咏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寘韵 出处:御制诗馀集卷五

2. 玉泉流为平湖原一水也兹因高峰降向南为山脚遂隔为东西两湖由小峰东升降西以斋在山西故云

参考注释

本自

本来就,一向是。《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王 本自有一往雋气,殊自轻之。”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唐 孟郊 《婵娟篇》:“夜半 姮娥 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隔山

指同父异母所生子女之间的关系

隔山兄弟

两地

(1).两处;两个地方。 南朝 梁 何逊 《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唐 元稹 《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两地之忧,佇听二天之谚。”《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凤 遇见这位 安伯父 ,两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见‘不求人’的这句话断説不起。” 鲁迅 许广平 有《两地书》。如:他们分居两地多年了。

(2).犹两府。借指中书省、枢密院。 宋 无名氏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子京两地》:“ 宋子京 在 蜀 有诗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云自有三年信,明月长为两地愁。’以公之才望,竟不登两地,愁愤而薨,人以为此诗之讖也。”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

行山

行走于山地。《周礼·考工记·轮人》:“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侔以行山,则是搏以行石也,是故轮虽敝不甐於凿。”

巡视山岳。《史记·夏本纪》:“ 禹 乃遂与 益 、 后稷 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升降

(1).登高与趋下。《魏书·安定王休传》:“至乃居冈饮涧,井谷秽杂,昇降劬劳,往还数里。”

(2).上前与后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於準的,揖让昇降,以行礼焉。”

(3).升进与黜退。 南朝 齐 张充 《与尚书令王俭书》:“从横万古,动默之路多端;纷纶百年,昇降之徒不一。”

(1).上升下降。《礼记·曲礼上》:“居丧之礼……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以其位之升降,为其任之烦简。”

(2).盛衰。《书·毕命》:“道有升降,政由俗革。” 蔡沉 集传:“有升有降,犹言有隆有汚也。”《新唐书·吕才传》:“故知荣辱升降,事关诸人,而不由於葬。”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大夫称子》:“於此可以见世之升降焉,读《春秋》者,其可忽诸?”

(3).指数量的增减。《新唐书·食货志一》:“然是时天下户未尝升降。”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者多矣,是不可一贯,以其时之升降轻重也。”

(4).评议高低优劣。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因与纵谈诗道,升降流别,盖十而合者又七八焉。”

(5).谓忐忑不安。《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

(1).上升下降。《楚辞·离骚》:“陞降以工下兮,求榘矱之所同。”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凭云陞降,从风飘零。”

(2).官职的升迁与黜免。《明史·选举志三》:“又以事之繁简,与歷官之殿最,相参互覆,为等第之陞降。”《平山冷燕》第一回:“圣旨一宣,早有礼部尚书出班奏道:‘督学府县官,即从得才失才为陞降,如此则是寓搜求于制科,又不失才,又不碍制,庶为两便。’”

同异

(1).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 坚白同异 ”。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异实

指不同事物的内容实质。《荀子·正名》:“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不悟 荆 扬 二域,《禹贡》既列於九州,国土种类,素非异实。”

俯视

(1) 从高处往下看

从窗户可以俯视下面的院子

(2) 从高处或居高临下的地方向下看

静静地俯视他们下面的如画美景

尔许

犹言如许、如此。《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浩周 之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此鼠子自知不能保尔许地也。” 宋 杨万里 《自音声岩泛小舟下高溪》诗:“舟稳何妨小,波恬尔许平。” 郭沫若 《南冠草》附录《夏完淳》:“故余意以为《吴志》较为真切,且仓卒自缢之人,不会有尔许闲暇咬文嚼字也。”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苏辙,朝代: 宋代
    焦枯连夏火,洗濯待秋霖。都邑沟渠净,郊原黍豆深。流膏侵地轴,晴意动风琴。谁似臣居易,先成喜雨箴。
  • 作者: 吴芾,朝代: 宋代
    记得年时入境来,老分阃寄惧非才。今朝遂出洪都去,笑指故山真快哉。
  • 作者: 石介,朝代: 宋代
    不怒而威,不疾而速。百蛮偷息,百官重足。土无二主,惟辟作福。
  • 作者: 岑参,朝代: 唐代
    送尔姑苏客,沧波秋正凉。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湖上山当舍,天边水是乡。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
  • 作者: 徐照,朝代: 宋代
    浙水平天净如扫,客雁飞来秋事早。短篷吹雪荻花风,影落深丛山欲晓。汀芜无绿鲜飙香,一农声影空潇湘。有人展卷苦思归,梦随翎翅飞沧茫。
  • 作者: 林亦之,朝代: 宋代
    欲哭刍灵何日时,长江望断涕沾衣。夜香楼下到重到,鹤叫三更人已非。
  • 作者: 宋庠,朝代: 宋代
    露夕梨津饱,霜天蟹甲肥。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标签:雨水

    月下浣初于途间,口内外每行雨里。

    山田虑旱弗虑涝,仆役跋涉望雨止。

    孰知河北久旱地,蒙泽三四寸而已。

    被六寸者惟一县,何渥沾此靳膏彼。

    又称河南泽实佳,大田高下农功起。

    河北月内嘉逢,冀可翻犁盼秋美。

    缓徵 * 谕频宣,此际亦无可降旨。

    南瞻惟是轸民艰,即祝霈霖报音喜。

  • 作者: 唐求,朝代: 唐代
    门户寒江近,篱墙野树深。晚风摇竹影,斜日转山阴。砌觉披秋草,床惊倒古琴。更闻邻舍说,一只鹤来寻。
  • 作者: 王安石,朝代: 宋代
    梵馆清闲侧布金,小塘回曲翠文深。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漠漠岑云相上下,翩翩沙鸟自浮沈。羇人乐此忘归思,忍向西风学越吟。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