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送曹倅岩山官满归里原文 诗词名句

送曹倅岩山官满归里

作者: 文天祥朝代: 宋代

送曹倅岩山官满归里原文

春陵光霁落苍苔,葛水神仙立翠槐。
万里云霞麒骥路,三年风月凤凰台。
兴同老子复不浅,歌曰先生归去来。
庾岭梅花开渐遍,一枝就与寄蓬莱。

诗词问答

问:送曹倅岩山官满归里的作者是谁?答:文天祥
问:送曹倅岩山官满归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文天祥的名句有哪些?答:文天祥名句大全

文天祥送曹倅岩山官满归里书法欣赏

文天祥送曹倅岩山官满归里书法作品欣赏
送曹倅岩山官满归里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春陵

春申君 和 信陵君 的并称。 汉 班固 《西都赋》:“节慕 原 尝 ,名亚 春 陵 。” 唐 李白 《扶风豪士歌》:“ 原 尝 春 陵 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案《吕氏》之修撰也,广招俊客,比跡 春 陵 ,共集异闻,拟书 荀 孟 。”

光霁

(1).“光风霽月”之省。 元 范梈 《贵州》诗:“若无光霽在,何以破朱炎?”参见“ 光风霽月 ”。

(2).敬词。犹风采。 明 章懋 《与陈提学书》:“未获一瞻光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揖而祝曰:‘小生斋宿而来,仙人既不以门外见斥,何不竟赐光霽?’”

苍苔

青色苔藓。 晋 潘岳 《河阳庭前安石榴赋》:“壁衣苍苔,瓦被驳鲜,处悴而荣,在幽弥显。” 唐 杜甫 《醉时歌》:“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清 孙枝蔚 《醉题田家翁壁上》诗:“醉墨淋漓留在壁,莫教风雨生苍苔。”

水神

(1).谓水。古代思想家认为水的成分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并为万物之准,故称。《管子·水地》:“水者万物之準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於天地而藏於万物。产於金石,集於诸生,故曰水神。” 尹知章 注:“莫不有水焉,不知其所,故谓之神也。”

(2).水域之神;司水之神。《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汉书·王尊传》:“ 尊 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 河伯 。”《左传·昭公十八年》“ 玄冥 ” 晋 杜预 注:“ 玄冥 ,水神。”

万里

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云霞

彩云和彩霞

云霞明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骥路

喻远大前程。 唐 司空图 《擢英集述》:“人人驥路,云臺之此日豪华;处处鸞丛,仙禎则当时寥落。”

风月

(1) 本指清风明月

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南史·褚彦回传》

(2) 男女情爱

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红楼梦》

凤凰台

(1).古台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南面。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凤凰臺 上凤凰游,凤去臺空 江 自流。” 王琦 注:“《江南通志》: 凤凰臺 ,在 江寧 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 元嘉 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羣附,时人谓之凤凰。起臺于山,谓之 凤凰臺 。山曰 凤臺山 ,里曰 凤凰里 。” 宋 刘过 《题润州多景楼》诗:“一朝放浪 金陵 去, 凤凰臺 上望 长安 。”

(2).古台名。在 甘肃省 成县 东南的 凤凰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 凤溪水 ﹞上承 浊水 於 广业郡 ,南逕 凤溪 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闕, 汉 世有凤凰至,故谓之 凤凰臺 。” 唐 杜甫 《凤凰台》诗:“亭亭 凤凰臺 ,北对 西康州 。”

(3).指宫苑中的楼台。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臺。” 唐 沉佺期 《寿阳王花烛》诗:“可怜桃李树,更遶凤凰臺。”参见“ 凤臺 ”。

老子

(1) 父亲

(2) 老年男子的自称。即老夫

老子不吃你这一套

先生

(1)

(2) 一般在一个男子姓氏后所用的一个习惯性的表示礼貌的称呼

对杜先生讲话

(3) 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 旧时称管帐的人

在商号当先生

(5) 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算命先生

(6) 对长者的尊称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老师

从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8) 医生

归去来

(1).辞赋篇名。 晋 陶潜 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 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2).回去。 唐 杜甫 《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唐 颜真卿 《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 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 清 王奕清 《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

庾岭

山名。即 大庾岭 。为五岭之一。在 江西省 大庾县 南。 岭 上多植梅树,故又名 梅岭 。 唐 郑谷 《咸通十四年府试木向荣》诗:“ 庾岭 梅花觉, 隋堤 柳暗惊。” 宋 王巩 《闻见近录》:“ 庾岭 险絶闻天下……红白梅夹道,行者忘劳。”《红楼梦》第五十回:“《赋得红梅花》诗:‘魂飞 庾岭 春难辨,霞隔 罗浮 梦未通。’” 郁达夫 《送友人之广东》诗:“海天若有行人便, 庾岭 梅花寄一枝。”

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一枝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蓬莱

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应物,朝代: 唐代
    平高选处创莲宫,一水萦流处处通。画阁昼开迟日畔,禅房夜掩碧云中。平川不见龙行雨,幽谷遥闻虎啸风。偶与游人论法要,真元浩浩理无穷。
  • 作者: 释绍昙,朝代: 宋代
    驮布袋,握藤枝。一肚皮恶毒,好使你门知。转脑回头望阿谁,髯公知此意,冷笑贼风吹。
  • 作者: 岳珂,朝代: 宋代
    德威堂中有汉本,衮绣昼扶灵寿杖。庞眉鲐背犹克壮,手展炎图开治象。虹蜺椽笔光万丈,落纸珠玑争献状。凛然手泽端可仰,三复崧高慰瞻想。
  • 作者: 王懋德,朝代: 元代
    标签: 元宵节

    春入东郊雪渐融,熙熙天气报年丰。

    万家灯火分明月,几处笙歌杂暖风。

    短发已无丹可黑,衰颜犹有酒能红。

    溪山容我閒来往,先具扁舟访钓翁。

  • 作者: 程卓,朝代: 宋代
    石门一望路迢迢,五老峰高耸碧霄。泉挂珠帘当洞口,烟拖练带束山腰。香炉捧出仙人掌,辇辂行过只女桥。午夜月明天似水,鹤归松顶听 * 。
  • 作者: 彭龟年,朝代: 宋代
    有翁忧思深,挟药救一世。大声疾其呼,负箧即都市。凝视彻河汉,觇色见肠胃。巍峨一男子,面泽胜粉腻。翁前亟与语,腠理中邪沴。再三犹不闻,掉臂若欲避。涂人竞揶揄,毋乃太逐利。那知此翁心,肝脑作布施。厌见大官医,十谒九不值。高车索礼貌,疑疾致金币。侵寻疾已深,针达不可暨。却推主人痴,疾欲胜砭剂。天寒日以深,衰态日以至。稍觉念翁来,西风政憔悴。
  • 作者: 乾隆,朝代: 清代

    白是银云红是霞,雨馀香远透窗纱。

    十分神韵谁能画,六月春光无比花。

    孤鹜横飞苍岸外,轻舟一系绿波涯。

    就中迥异寻常处,不惹尘心长道芽。

  • 作者: 张栻,朝代: 宋代
    道在无今昔,才难有屈伸。青编知了意,白眼付时人。镜里颜容旧,胸中事业新。绝叹知味鲜。渠自说甘辛。
  • 作者: 王士祯,朝代: 清代

    彭泽豪华久黄土,梁溪歌舞散寒烟。

    生前行乐犹如此,何处看春不可怜。

  • 作者: 章孝标,朝代: 唐代
    樟亭驿上题诗客,一半寻为山下尘。世事日随流水去,红花还似白头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