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送黄叔寓赴平江教授原文 诗词名句

送黄叔寓赴平江教授

作者:王之望 朝代:宋代

送黄叔寓赴平江教授原文

人生水中萍,泛泛随波澜。
偶然成聚散,谁使为悲欢。
伊余从君游,两见岁履端。
相得恨不早,相见常苦难。
今又舍我去,觉我肝肠酸。
君诚湖海士,豪气老不刓。
剧谈愤世俗,怒发时冲冠。
向来对宣室,见晚帝兴叹。
落落不苟合,栖迟犹冷官。
高才徒白首,未许陪鸳鸾。
苏台今辅郡,举头见长安。
会看有追诏,祝君且加餐。
吾衰钓沧溟,羊裘侣鱼鼋。
逍遥各有适,快睹扶摇搏。
尺书倘见存,慰此离忧宽。

诗词问答

问:送黄叔寓赴平江教授的作者是谁?答:王之望
问:送黄叔寓赴平江教授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之望的名句有哪些?答:王之望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泛泛

(1) 荡漾的样子,浮动的样子泛泛其景。——《诗·邶风·二子乘舟》

(2) 又

泛泛杨舟。

(3) 不深入;平平常常

泛泛之交

随波

(1).依着风波飘动。《文选·宋玉<高唐赋>》:“徙靡澹淡,随波闇蔼。” 刘良 注:“言林木繁茂,随风波而动。”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随波迴转,有似客游。” 宋 汪藻 《小重山》词:“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去,点点乱寒星。”

(2).比喻无原则地跟从他人行事。 唐 罗隐 《谗书·答贺兰友书》:“况僕求试京师,随波而上,逐队而下,亦有年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序》:“暨乎随波之流,摹仿太甚,为弊滋多。”

偶然

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

偶然现象

偶然事件

聚散

会聚与分散

人生聚散无常

悲欢

亦作“ 悲讙 ”。亦作“ 悲懽 ”。悲哀与欢乐。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沦蔼,戎夏悲讙。” 唐 刘长卿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诗:“流落还相见,悲懽话所思。” 宋 苏轼 《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平生倾盖悲欢里,早晚抽身簿领间。”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人情物态,悲懽穷泰,吐出胸臆,如在目前。” 毛 * 《送瘟神》诗之一:“ 牛郎 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亦指悲喜交集。 唐 窦群 《初入谏司喜家室至》诗:“一旦悲欢见 孟光 ,十年辛苦伴沧浪。”

伊余

自指,我。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伊余小子,恃宠骄盈。” 五代 贯休 《古离别》诗:“只恐 长江 水,尽是儿女泪。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伊余朽钝材,嬾拙更无比。”

履端

(1).年历的推算始于正月朔日,谓之“履端”。《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於始,举正於中,归餘於终。” 杜预 注:“步历之始,以为术之端首。” 孔颖达 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历之上元,必以日月全数为始,於前更无餘分,以此日为术之端首,故言履端於始也。”后因以指正月初一。 晋 张华 《食举东西厢乐诗》:“履端承元吉,介福御万邦。” 北周 庾信 《宫调曲》:“履端朝万国,年祥庆百灵。”《明史·魏良弼传》:“明年元日,副都御史 王应鹏 坐事下詔狱。 良弼 言履端之始,不宜以微过繫大臣。” 清 钱谦益 《毛母戈孺人六十序》:“ 毛生 子晋 之母 戈孺人 ,年六十矣,诞辰在今年孟秋,而称庆以履端之月。”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传制官高声背诵:‘履端之庆,与卿等共之!’”

(2).指帝王初即位改元。《晋书·景帝纪》:“履端初政,宜崇玄朴。”

(3).泛指事物的开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鎔裁》:“履端於始,则设情以位体。”

相得

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

与公甚相得。——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相见

彼此会面

整个代表团在终点站与他们相见

苦难

痛苦和灾难

这场洪水使几百无家可归的人陷入苦难

肝肠

肝和肠。多与其他词连用比喻人的某种心绪。如肝肠寸断;肝肠如焚

湖海士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陈元龙 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后以“湖海士”指具有豪侠气概的人。 清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下:“有客过门湖海士,隔篱呼酒咄嗟间。”

豪气

(1) 英雄的各种品质(如勇气、勇敢、自我牺牲、不自私等)

(2) 豪放的气概

剧谈

犹畅谈。《汉书·扬雄传上》:“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 晋 左思 《蜀都赋》:“剧谈戏论,扼腕抵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今日与 谢孝 剧谈一出来。” 金 元好问 《空山何巨川虚白庵》诗之二:“剧谈不尽江湖景,重与青灯约对牀。”

愤世

愤恨世事的不平。《汉书·邹阳传》:“今人主沉諂諛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羈之士与牛驥同皁,此 鲍焦 所以愤於世也。” 唐 韩愈 《后汉三贤赞》之二:“愤世著论,《潜夫》是名。” 王横 《哭子美》诗:“得毋愤世深,飘然竟相弃。”

怒发

勃发。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

冲冠

谓头发上指把帽子冲起。形容极为愤怒。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玡城》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衝冠。怀纪 燕山 石,思开九谷丸。” 隋炀帝 《白马篇》:“衝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宋 王禹偁 《拟李靖破颉利可汗露布》:“谋臣为之切齿,壮士为之衝冠。” 黄节 《宴集桃李花下》诗:“丈夫拊髀惊,衝冠裂目眥。”

向来

(1) 一贯如此

(2) 先前

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向来不过笼络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宣室

(1).古代宫殿名。 殷 代宫名。《淮南子·本经训》:“ 武王 甲卒三千,破 紂 牧野 ,杀之 宣室 。” 高诱 注:“ 宣室 , 殷 宫名;一曰 宣室 ,狱也。”

(2).古代宫殿名。指 汉 代 未央宫 中之 宣室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帝 方受釐,坐 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 未央 前正室。”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云:“ 宣室 在 未央殿 北。” 南朝 宋 刘孝标 《重答刘秣稜沼书》:“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冀 东平 之树,望 咸阳 而西靡。” 明 杨慎 《春兴》诗:“ 宣室 鬼神思 贾谊 ,中原将帅用 廉颇 。” 清 查嗣瑮 《贾太傅祠》诗:“已遣 长沙 忧不返,如何 宣室 召空回。”

(3).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汉 焦赣 《易林·师之恒》:“乘龙从蜺,徵诣北闕,乃见宣室,拜守东城。”《陈书·宗元饶传》:“ 元饶 劾奏曰:‘爰降曲恩,祖行宣室,亲承规诲,事等言提。虽廉洁之怀,诚无素蓄,而禀兹严训,可以厉精。’”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公等或居 汉 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於话言,或受顾命於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新年对宣室,白首代 尧 言。” 清 龚自珍 《咏史》诗:“宣室今年起故侯,衔兼中外辖黄流。”

兴叹

发生感叹

望洋兴叹

落落

(1) 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豁达开朗 <落落大方>

(2)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孤独 <落落寡合>

(3) 堆积的样子

落落大满。——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苟合

(1) 无原则地附合

你既说出这话,必定与他苟合,必定也是妖精。——《西游记》

(2) 男女间非婚姻的性关系

栖迟

亦作“ 栖遟 ”。亦作“ 栖遅 ”。亦作“栖犀”。1.游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朱熹 集传:“栖迟,游息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夫以 邓生 之才,参拟王佐之略,损翮弭鳞,栖迟刀笔之间,岂以为谦,势诚然也。” 元 虞集 《次韵杜德常博士万岁山》:“玉几由来常咫尺,衡门此日遂栖遟。” 清 刘大櫆 《赠方抱之序》:“无亭臺苑囿以为眺望之资,无梵宇琳宫之閒靚以为栖迟之地。” 邵燕祥 《献诗》:“今天,我想象我是一只燕子,栖迟在箭楼的 北京 雨燕。”

(2).耗散。《荀子·王制》:“务本事,积财物,而勿忘(妄)栖迟薛越也,是使羣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则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

(3).滞留。《后汉书·冯衍传下》:“久栖遟於小官,不得舒其所怀,抑心折节,意悽情悲。” 宋 孔武仲 《瓜步阻风》诗:“门前白浪如银山,江上狂风如怒虎。船痴艣硬不能拔,未免栖遅傍洲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母怒,逐其故夫去,此子愤悒不食,其故夫亦栖迟旅舍,不肯行。” 郭沫若 《圣者》:“海外栖迟又一年,苍茫往事已如烟。”

(4).漂泊失意。 唐 李贺 《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长寿。”《旧唐书·窦威传》:“昔 孔丘 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今则不然,忘往日之栖迟,贪暮年之富贵,僕恐前途更失,后悔难追。” 宋 陆游 《上郑宣抚启》:“某流落无归,栖迟可嘆。”

冷官

地位不重要、事务不繁忙的官职。 唐 张籍 《早春闲游》诗:“年长身多病,独宜作冷官。” 宋 苏轼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诗之一:“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宋 陆游 《登塔》诗:“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 明 吴宽 《汤媪传》:“ 唐 有广文先生,知其名,召之, 媪 至,让抑居下坐,广文揖而进, 媪 曰:‘足下虽冷官,妾则妇人,岂可与公比肩哉!’”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学官联》:“学博向称冷官,以其位卑禄薄,不能自豪也。”

高才

(1) 才能高超

(2) 才能不同凡响的人

这工作我实在不能胜任,另请高才吧

白首

(1).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前蜀 韦庄 《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西园长记前游,乘兴重来看兰药。白首友於情,同忧乐。”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迈,白首无成。独坐无聊,老怀难遣。” 清 吴敬梓 《移家赋》:“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鸳鸾

(1).鵷与鸾。皆凤属。《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鸳鸞济济,鸟兽蹌蹌。”

(2).比喻贤人。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鋭志於雏鼠者,不识騶虞之用心,盛务於庭粒者,安知鸳鸞之远指。”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追光寺》:“至於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鸞接翼,杞梓成阴。” 范祥雍 校注:“鸳与鵷通。鸳、鸞皆凤族,以比喻贤人。” 唐 韩偓 《和王舍人抚州饮席赠韦司空》:“席上弟兄皆杞梓,花前宾客尽鸳鸞。”

(3).比喻朝官、同僚。 唐 裴翻 《和主司王起》:“云霄幸接鸳鸞盛,变化欣同草木荣。” 唐 韩偓 《梦中作》诗:“紫宸初启列鸳鸞,直向龙墀对揖班。”

(4).指情侣。 明 王錂 《春芜记·家门》:“不料奸徒设计,阻佳期拆散鸳鸞。”

(5). 汉 宫殿名。 汉 张衡 《西京赋》:“后宫则 昭阳 、 飞翔 、 增成 、 合驩 、 兰林 、 披香 、 凤皇 、 鸳鸞 。”《文选·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金沟朝 灞 滻 ,甬道入 鸳鸞 。” 李善 注:“ 潘岳 《关中记》曰:‘ 未央殿 东有 鸳鸞殿 。’”

苏台

(1).即 姑苏台 。又名 胥台 。在 苏州 西南 姑苏山 上。相传为 春秋 时 吴王 阖庐 所筑, 夫差 于台上立 春宵宫 ,作长夜之饮。 越国 攻 吴 , 吴 太子 友 战败,遂焚其台。 唐 王勃 《乾元殿颂》:“风寒 碣馆 ,露惨 苏臺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九·宋人绝句》:“行人悵望 苏臺 柳,曾与 吴王 扫落花。”

(2).因 苏台 地处 苏州 ,故亦用以借指 苏州 。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八:“ 苏 有 姑苏臺 ,故 苏州 谓之 苏臺 。” 清 赵翼 《到家正值山茶花盛开》诗:“寻春步屐遍 苏臺 ,带得餘香转櫂回。” 陈去病 《丁未八月海上藏书楼夜坐杂感》诗:“ 浙江 潮猛 苏臺 烬,意向 吴淞江 口行。”参见“ 姑苏臺 ”。

辅郡

即畿辅。 宋 苏轼 《相州赐大辽贺正旦人使却回御筵口宣》:“卿等復理归鞍,少休辅郡。”《宋史·仁宗纪四》:“﹝ 皇祐 五年十二月﹞壬戌,以 曹 、 陈 、 许 、 郑 、 滑州 为辅郡,隶畿内,置京畿转运使。”参见“ 畿辅 ”。

长安

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追诏

谓召回的诏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而 陆贄 、 阳城 皆未闻追詔,而卒於迁所,士君子惜之。”

加餐

(1).慰劝之辞。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后汉书·桓荣传》:“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唐 李颀 《送三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苏少府》诗:“加餐共爱鱸鱼肥,醒酒仍怜甘蔗熟。” 清 纳兰性德 《送张见阳令江华》诗:“吾怜 张仲蔚 ,临别劝加餐。” 郁达夫 《奉答长嫂兼呈曼兄》诗之四:“删去相思千万语,当头还是劝加餐。”

(2).犹进餐。 清 戴名世 《詹烈妇传》:“至三日,烈妇收泪请姑加餐。姑曰:‘汝食,吾方食。’”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一部:“人的五腑六脏只供那些乌鸦加餐。”

沧溟

(1).大海。《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 唐 元稹 《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一泛沧溟,即晕眩呕噦,不能行立。” 赵朴初 《忆江南》词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沧溟。”

(2).苍天,高远幽深的天空。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一折:“天地为盟,上有沧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边城尘土暗沧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陈梦雷 《登屴崱峰》诗之二:“泉归洞壑声闻静,天入沧溟法界空。”

羊裘

(1).羊皮做的衣服。

(2). 汉 严光 少有高名,与 刘秀 同游学,后 刘秀 即帝位, 光 变名隐身,披羊裘钓泽中。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后因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 宋 陆游 《寓叹》诗:“人怪羊裘忘富贵,我从牛侩得贤豪。” 元 萨都剌 《钓雪图》诗:“人间富贵草头露, 桐江 何处觅羊裘。”

鱼鼋

泛指鳞介水族。 宋 陆游 《风云昼晦夜遂大雪》诗:“山云如马牛,水云如鱼黿。” 清 李必恒 《乙丑纪灾诗》之四:“皇天吾不怨,幸免作鱼黿。”

逍遥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扶摇

暴风由下向上升腾;喻仕途得志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玄英疏:“扶摇,旋风也。”

尺书

(1).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秦 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文选·应璩<百一诗>》:“文章不经国,筐篋无尺书。” 李善 注引 刘向 《新序》:“府库之藏金玉,筐篚之橐简书。”

(2).指书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 悦兮忘罪除, 吴王 欢兮飞尺书。” 唐 刘沧 《留别崔澣秀才昆仲》诗:“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 郁达夫 《将之日本别海棠》诗之二:“半偈偶题 苏玉局 ,尺书烦寄 谢公墩 。”

(3).指诏书。《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僧令法师墓志铭>》:“见重 高帝 ,尺书屡发。”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林子山诗》:“轻薄子犹诵其出山诗云:‘尺书中夜至,清晓即扬鞭。’” 明 宋濂 《渊颖先生传》:“此小丑耳,何必上勤王师,使某持尺书諭之足矣。”

见存

顾念我。 宋 王安石 《谢张学士书》:“惟足下不遗,以朋友之心见存,不胜幸甚!”

现存。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若诸佛见存,一切洞彻,而威神之力,诸法自在,何为不曜光仪於当今?” 宋 孔平仲 《续世说·赏誉》:“﹝ 唐文宗 ﹞又谓之曰:‘卿家有何旧书詔?’对曰:‘比多失坠,惟簪笏见存。’”

离忧

遭受忧愁。离,通“罹”,遭遇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杨万里,朝代:宋代
    鹅黄染线织秋衣,杨柳吹绵细细披。诗债被渠浑索尽,醉乡邀我不容归。
  • 作者:彭汝砺,朝代:宋代

    病卧沧江侧,惊逢长者车。

    亦如齐扁鹊,能起蜀相如。

    惠饮囊中药,功窥肘后书。

    微吟赠行色,犹胜百车渠。

  • 作者:刘桢,朝代:魏晋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
  • 作者:陈允平,朝代:宋代
    避暑入林扃,同僧坐竹亭。鸟飞晴地影,龙挂雨天形。扫叶铺椰簟,临流注石瓶。更无尘迹到,日落梦初醒。
  • 作者:陆游,朝代:宋代
    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岷。毫发恐未尽,屠钓求隐沦。今年独何幸,见此度世人?夜深来较术,雷雨战江津。剑客行世无知剑人,太阿混凡铁。至宝弃泥沙,光景终不灭。一朝斩长鲸,海水赤三月。隐见天地间,变化岂易测。国家未灭胡,臣子同此责。浪迹潜山海,岁晚得剑客。酒酣脱匕首, * 明霜雪。夜半报雠归,斑斑腥带血。细雠何足问,大耻同愤切。臣位虽卑贱,臣身可屠裂。誓当函胡首,再拜奏北阙。逃去变姓名,山中餐玉屑。剑客行我友剑侠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一身独报万国雠,归告昌陵泪如雨。
  • 作者:曹植,朝代:魏晋
    金樽玉杯不能使薄酒更厚。
  • 作者:范成大,朝代:宋代
    马蹄尘扑。春风得意笙歌逐。款门不问谁家竹。只拣红装,高处烧银烛。碧鸡坊里花如屋。燕王宫下花成谷。不须悔唱关山曲。只为海棠,也合来西蜀。
  • 作者:赵蕃,朝代:宋代
    归我山中未一年,两回题子送行篇。况今客践飞红叶,不比春风啼杜鹃。东阁翘材嗟久阔,长沙夜席已喧传。子行历聘应兄问,并谢江东有二天。
  • 作者:赵蕃,朝代:宋代
    相望仅一水,相赊逾十年。寻君向萧寺,叹我已华颠。老至是其理,穷来当益坚。云深雪溪树,尘暗曲肱弦。
  • 作者:司空图,朝代:唐代
    丑妇竞簪花,花多映愈丑。邻女恃其姿,掇之不盈手。量已苟自私,招损乃谁咎。宠禄既非安,于吾竟何有。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