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青天歌原文 诗词名句

青天歌

作者: 贾仲名朝代: 元代

青天歌原文

真仙聚会瑶池上。仙乐和鸣鸾凤降。

鸾凤双飞下紫霄。仙鹤共舞仙童唱。

仙童唱歌歌太平。尝得蟠桃寿万龄。

瑞霭祥光满天地。群仙会里说长生。

长生自知微妙诀。番口开口应难说。

不妨泄漏这玄机。惊得虚空长吐舌。

舌端放出玉毫光。辉辉朗朗照十方。

春风只在花梢上。何处园林不艳阳。

艳阳时节采灵苗。莫等中秋月色高。

颠倒离男逢坎女。黄婆拍手喜相招。

相招相唤配阴阳。密雨浓云入洞房。

十载灵胎生个子。倒骑白鹿上穹苍。

穹苍颢气罡风健。吹得璇玑从左转。

三辰万象总森罗。三界仙官朝玉殿。

玉殿金阶列众仙。蟠桃高捧献华筵。

仙酒仙花映仙果。长生不老亿千年。

诗词问答

问:青天歌的作者是谁?答:贾仲名
问:青天歌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青天歌是什么体裁?答:散曲
问:贾仲名的名句有哪些?答:贾仲名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元曲选 金安寿 第四折

参考注释

真仙

仙人。《旧唐书·裴潾传》:“真仙有道之士,皆匿其名姓。”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卷一:“ 鬼谷先生 者,古之真仙也。”《云笈七籤》卷一○六:“或有拜謁者,真仙弥日盈座。” 宋 洪迈 《鬼国记》:“真仙邀迎国母,请赴琼室。”

聚会

聚集会合

几个老同学聚会

瑶池

神话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美池,多指宫苑中的池

仙乐

(1).仙界的音乐。 唐 白居易 《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四:“道人 叶法善 引上入月宫。时秋,上苦凄冷,不能久留,回于天半,尚闻仙乐。及归,记其半曲,遂篴中写之。”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你看祥云四起,仙乐盈空,羣仙早到也。”

(2).皇家及宫中所奏的音乐。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诗:“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驪宫 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3).道教作法诵经时所奏的音乐。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趁天风,随仙乐,双引着鸞旌高步斗;响金鐘,鸣法鼓,恭擎象简迥朝元。”

和鸣

(1).互相应和而鸣。《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 唐 元稹 《雉媒》诗:“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为衣服》:“鶼鶼,叹和鸣未久,分飞荏苒。” 鲁迅 《野草·失掉的好地狱》:“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

(2).《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 懿氏 卜妻 敬仲 。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杨伯峻 注:“此二语盖言其夫妻必能和好。”后以“和鸣”比喻夫妻和睦。 唐 白居易 《得景定婚讫未成而女家改嫁不还财景诉之》:“二姓有行,已卜和鸣之兆;三年无故,竟愆嬿婉之期。” 宋 柳永 《集贤宾》词:“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歛翠啼红。”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女喜甚。既成婚,伉儷和鸣。”

鸾凤

(1).鸾鸟与凤凰。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驾鸞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鷦明。”《西京杂记》卷一:“ 武帝 匣上,皆鏤为蛟龙、鸞凤、龟麟之象。”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虽啸旨沦亡,不闻鸞凤之响,而琴引未沫,如听水仙之吟。”

(2).比喻贤俊之士。《楚辞·贾谊<惜誓>》:“独不见夫鸞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王逸 注:“以言贤者亦宜处山泽之中,周流观望,见高明之君,乃当仕也。”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劝君善饮食,鸞凤本高翔。” 陈去病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诗:“凄迷鸞凤同罹网,浩荡沧瀛阻远游。”

(3).比喻君王。《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良以安国部,金(今)喜迴鸞凤。”《旧唐书·马周传》:“ 太宗 尝以神笔赐 周 飞白书曰:‘鸞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4).比喻美人。 唐 卢储 《催妆》诗:“今日幸为 秦 晋 会,早教鸞凤下妆楼。”

(5).比喻夫妇。《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鸞凤之配,虽有佳期;狐兔之悲,岂无同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岂有百岁不拆之鸞凤耶!”参见“ 鸞凤和鸣 ”。

双飞

(1).成对飞翔。 三国 魏 曹丕 《清河作》诗:“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唐 李白 《双燕离》诗:“双燕復双燕,双飞令人羡。”

(2).常比喻夫妻情笃。《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惟帝与后,契阔在昔。比翼白屋,双飞紫阁。”《花月痕》第四四回:“比翼双飞,频伽并命;生既堪怜,死尤可敬。”

紫霄

(1).高空。 晋 曹毗 《马射赋》:“状若腾虬而登紫霄,目似晨景之骇扶木。”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靄,表里紫霄。”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 匡庐 近,瀑布高,银河半落界紫霄。”

(2).指帝王所居。 南朝 梁简文帝 《围城赋》:“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 唐 李白 《东武吟》:“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明 张居正 《送朱文石使楚》诗之一:“起草违丹陛,衔纶降紫霄。”

仙鹤

(1).神话传说中仙人骑乘和饲养的鹤。 唐 王勃 《还冀州别洛下知己序》:“宾鸿逐暖,孤飞万里之中;仙鹤随云,直去千年之后。”《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张公 ﹞道罢,用手一招,叫两只仙鹤。 申公 与 张古老 各乘白鹤,腾空而去。”参见“ 仙禽 ”。

(2).鸟名。也叫白鹤。《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做公的见了做贼的,就是仙鹤遇了蛇洞,闻风即知。” 清 龚自珍 《应天长》词:“山僧许我移茶灶,不用当关仙鹤报。” 巴金 《探索集·访问广岛》:“我取下一只蓝色硬纸折成的小仙鹤放在袋里带回 中国 ,可是今天我却找不到它了。”

仙童

苏格兰民间传说中的棕仙童(夜间替人做家务等工作的仙童),常出没于与世隔绝的场所和清泉瀑布之间

歌歌

同“ 哥哥 ”。指父亲。《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本<搜神记>》:“其 田章 年始五岁,乃於家啼哭,唤歌歌孃孃。” 蒋礼鸿 通释:“‘歌歌孃孃’,即阿耶阿娘。现在 浙江 武义 还有管父亲叫哥哥的。”参见“ 哥哥 ”。

太平

社会安定

安于太平之乐。——宋· 苏轼《教战守》

蟠桃

(1).神话中的仙桃。据《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 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据《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 西王母 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 王母 问帝,帝曰:“欲种之。” 王母 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 清 黄遵宪 《车驾驻开封府》诗:“诸侯香草方毡幕, 西母 蟠桃又綺筵。”

(2).桃的一种。果形扁圆,味甘美,汁不多。 宋 毛滂 《清平乐》词:“欲助我公寿骨,蟠桃等见开花。”

(3).传说中的山名。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披山穷木禾,驾海逾 蟠桃 。”参见“ 蟠木 ”。

(4).见“ 蟠桃胜会 ”。

瑞霭

吉祥的云气

祥光

祥瑞的光。象征吉利。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敦劝梁王令》:“丰功厚利,无得而称,是以祥光总至,休气四塞。” 唐 骆宾王 《赋得春云处处生》:“槧日祥光举,疎云瑞叶轻。”《清史稿·天文志十四》:“癸丑年九月庚辰,日傍有青、红二气,对照如门,祥光四暎。”

满天

充满或布满天空,形容数量多

满天星斗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 陈梦庚,朝代: 宋代

    列仙坛上碧鸡鸣,布袜青鞋取次行。

    上界烟霞疑可到,东方草木渐知名。

    一泓沧海杯浮景,万点青山棋落枰。

    脚底云飞寒带雨,此身知是在蓬瀛。

  • 作者: 吕陶,朝代: 宋代

    三十年前愁送别,八千里外喜同归。

    自甘衰叟锄新圃,未许高才恋旧矶。

  • 作者: 薛嵎,朝代: 宋代
    秋虫随响灭,振羽不知疲。譬彼附炎士,宁思失势时。垂竿动天象,煊策茹商芝。投分谅非浅,翻然弗可追。
  • 作者: 方回,朝代: 宋代
    汉唐台阁画功臣,何似宣尼从祀人。欲绘两贤继张吕,临邛魏老建安真。
  • 作者: 陆游,朝代: 宋代
    老作孤舟客,秋涛涨小江。林昏见飞磷,村近有惊尨。天阔三更月,篷低一尺窗。鱼餐虽草草,聊喜到吾邦。
  • 作者: 方回,朝代: 宋代
    公论乾坤万古留,秋崖秋壑两般秋。尚思下惠甘三黜,肯向新都羡五侯。籍甚故家佳玉树,彼哉亡国阽金瓯。同乡同姓仍同榜,喜见烟中跨灶楼。
  • 作者: 苏辙,朝代: 宋代
    长爱陶先生,闲居弃官后。床上卧看书,门前自栽柳。低徊顾微禄,毕竟谁挽袖。索莫秋后蜂,青荧晓天宿。惟将不系舟,托此春江溜。尺书慰穷独,秀句惊枯朽。遥知新堂夜,明月入杯酒。千里共清光,照我茅檐漏。
  • 作者: 李孙宸,朝代: 明代

    五色卿云灿陆离,黄麻宣诏出彤墀。

    天教岩筑调商鼎,人识熊车载帝师。

    玉烛乾坤皇祚永,金瓯名姓裔夷知。

    千秋鱼水非难事,丙魏同心又一时。

  • 作者: 伍瑞隆,朝代: 明代

    怀人清不寐,片月二更初。

    地僻暑应尽,庭虚秋有馀。

    美名知莫及,清梦近何如。

    无限相怜意,西风一寄书。

  • 作者: 陆游,朝代: 宋代
    吴地清明未减寒,梨花初动杏花残。平沙漫漫人争度,微雨萧萧客跨鞍。野寺吹螺作春会,山邮籴米具朝餐。已开九帙吾何觊,时说金丹强自宽。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