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文>> 偶生得牛尾狸,献诸丞相益公,侑以长句原文 诗词名句

偶生得牛尾狸,献诸丞相益公,侑以长句

作者: 杨万里朝代: 宋代

原文

风林露圃天欲霜,柿红栗紫橘弄黄。
老夫忍馋不忍尝,丁宁笾人莫取将。
朝来栗姬羽化去,逋其木奴三百户。
乌椑士子散如烟,检校不知渠去处。
山僮相傅皂衣郎,字曰季狸氏奇章。
上树千回一霎强,连夜剽掠积乃仓。
并吞又向黎侯国,罗人救黎遂禽获。
白茅面缚来献俘,玄端貂裘瓠肥白。
解骖荐渠登相门,立谈封作糟丘君。
旁招披绵拉通印,日侍尊俎嬉平园。
玉肌生憎粗手削,须防东坡诵冤著。

诗词问答

问:《偶生得牛尾狸,献诸丞相益公,侑以长句》的作者是谁?答:杨万里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杨万里的名句有哪些?答:杨万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老夫

年老的男子自称

老夫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

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丁宁

叮咛,反复地嘱咐

取将

拿取。将,助词。 唐 韩愈 《调张籍》诗:“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节间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将仍疾走。”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惑恐太阴黑,六丁下取将。”

朝来

早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 元 顾德辉 《青玉案》词:“晴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

羽化

(1) 旧时迷信的人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宋· 苏轼《前赤壁赋》

过了几年,老母亡过,罗真人亦遂羽化。——《水浒后传》

(2) 道教徒称人死

(3) 昆虫由蛹变为成虫

(4) 由蛹壳出现成虫的动作

木奴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 丹阳 太守 李衡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 李衡 ﹞於 武陵 龙阳 氾洲 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吴 末, 衡 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后因称柑橘树为“木奴”。 宋 陈师道 《和苏公洞庭春色》:“ 洞庭 千木奴,寸丝不挂手。”

(2).指柑橘的果实。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緑糉新菱实,金丸小木奴。”

(3).泛称果树和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梅杏》:“‘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穀也。” 元 王祯 《农书》卷五:“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餘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4).柯树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柯树》。

三百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诗集>序》:“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 杜子美 。”参见“ 三百篇 ”。

乌椑

柿树的一种,其实色青黑。《文选·潘岳<闲居赋>》:“ 梁侯 乌椑之柿。” 李善 注:“《广志》曰:‘ 梁国 侯 家有乌椑,甚美,世罕得之。’” 宋 杨万里 《过长峰径遇雨遣闷》诗之十:“乌椑不熟还无事,小艇难乘莫载来。”

士子

(1).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毛 传:“偕偕,强壮貌。士子,有王事者也。” 郑玄 笺:“朝夕从事,言不得休止。”

(2).士大夫官僚阶层。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

(3).学子;读书人。《北齐书·辛术传》:“ 天保 末, 文宣 尝令 术 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 术 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闕,不知道里寒。”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催试》:“今当大比之年,士子们纷纷上京应举。”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象现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4).豪门士族的子弟。《文选·沉约<恩倖传论>》:“且士子居朝,咸有职业。虽七叶珥貂,见崇 西汉 ,而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东方朔 为黄门侍郎,执戟殿下。郡县掾吏,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非若晚代分为二涂者也。” 李善 注:“二涂谓士庶也。言仕子不居贱职,庶族不涉清阶。” 刘良 注:“晚代谓 魏 晋 也。士与人异品杂用,故云二涂。”

(5).将士家的子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帝輒优文答报”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曰:“是后大发士息,及取诸国士。 植 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復被取,乃上书曰:‘……国有士子,合不过五百人,伏以为三军益损,不復赖此。’”

检校

审查核对;核实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去处

(1) 所去的地方

有谁知道他的去处

(2) 场所;地方

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去处

山僮

山居人家的僮仆。 宋 杨万里 《偶生得牛尾狸》诗:“山僮相传皂衣郎,字曰季貍氏奇章。” 清 恽格 《正月廿九夜作》诗:“板桥枯柳草堂开,谿畔山僮报客来。”

皂衣

亦作“皁衣”。1.黑衣。 秦 汉 时官员所着,后降为下级官吏的服装。《汉书·萧望之传》:“ 敞 备皁衣二十餘年,尝闻罪人赎矣,未闻盗贼起也。”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虽有五时服,至朝皆著皁衣。”《旧唐书·封常清传》:“ 仙芝 令 常清 监巡左右厢军, 常清 衣皂衣以从事。” 宋 刘攽 《和王正仲熙宁郊祀》:“多士参鸣玉,微生厕皁衣。”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阶右有吆喝声,皂役二人着红帽皂衣。”

(2).借指下吏。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妃周氏行状》:“玉食之门,寧皁衣所述。”《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年十二,於内省见狱官将议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

一霎

谓时间极短。顷刻之间;一下子。 唐 孟郊 《春后雨》诗:“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羣物。” 宋 姜夔 《庆宫春》词:“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受宠承恩,一霎里身判人间天上。”《官场现形记》第四回:“一霎回到公馆,他老人家的气色便不像前头的呆滞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一霎间,她眼前站着的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忽然变成一个美丽憔悴的少妇。”

连夜

当晚那一夜

连夜动身

剽掠

抢劫掠夺;击杀

敌兵剽掠各大城乡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唐· 杜牧《阿房宫赋》

并吞

(1)

(2) 把别国的领土或他人的财产强行并入自己的范围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汉· 贾谊《过秦论》

(3) 吞没,淹没

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向沙漠进军》

侯国

(1).侯爵的封地。《汉书·地理志下》:“讫於 孝平 ,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潁川郡 有 成安县 ,侯国也。”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汉书九·侯王相有别》:“诸郡国下所属县,有注侯国者,即所谓王子侯、恩泽侯等侯国也。”

(2).指侯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汉高帝 十一年,封 靳彊 为侯国。”

白茅

(1).亦作“ 白茆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故名。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象征土地所在方位之土。《易·大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孔颖达 疏:“洁白之茅。”《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高亨 注:“白茅,一种草,洁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类。”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锡君玄土,苴以白茅。” 唐 岑参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长风吹白茆,野火烧枯桑。”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

(2).茶名。 宋 杨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 北苑 曰叶布絶品,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面缚

两手反绑

面缚西都。——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面缚两降将。——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献俘

(1).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 师﹞振旅,愷以入于 晋 。献俘、授馘,饮至、大赏。” 杜预 注:“献 楚 俘於庙。”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与诸将书》:“六军长驱,此月将发,恨不得与诸公等共观诸将斩馘献俘。”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我兵﹞并获 青海 叛贼 罗卜藏丹津 ,先后槛入,行献俘礼。”

(2).泛指献交俘获之人。 清 陈梦雷 《解介士传》:“﹝ 伍员 ﹞选壮士伏大泽中,夜纵火, 敖 果率众譟而出,悉擒之,加束缚,献俘於王。”

玄端

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祭祀时,天子、诸侯、士大夫皆服之。天子晏居时亦服之。《周礼·春官·司服》:“其齐服有玄端素端。” 孙诒让 正义引 金鹗 云:“玄端素端是服名,非冠名,盖自天子下达至於士通用为齐服,而冠则尊卑所用互异。”天子晏居时亦服之。《礼记·玉藻》:“卒食,玄端而居。” 郑玄 注:“天子服玄端燕居也。”

貂裘

用貂的毛皮制做的衣服

瓠肥

《史记·张丞相列传》:“﹝ 张苍 ﹞身长大,肥白如瓠。”后以“瓠肥”喻白胖。 宋 苏轼 《后杞菊赋》:“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 宋 陆游 《书叹》诗:“布衣儒生例骨立,紈裤市儿皆瓠肥。” 宋 刘克庄 《贬徐相师》诗:“使君岂必如椰大,丞相元来要瓠肥。”

解骖

解脱骖马赠人。谓以财物救人困急。语出《史记·管晏列传》:“ 越石父 贤,在縲紲中。 晏子 出,遭之涂,解左驂赎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菲薄衣食,躬率羣下,损膳解驂,以赡黎苗。” 宋 苏轼 《洗玉池铭》:“道逢玉人,解驂推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曩受解驂之惠,旦夕不忘。” 清 徐乾学 《怀汉槎在狱》诗:“谁为解驂存国士,可怜一饭困王孙。”

相门

宰相之家。 唐 刘禹锡 《送李友路秀才赴举》诗:“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十八:“ 仲父 脱累囚,相门遂树塞。”

立谈

(1).站着谈话。《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徧国中无与立谈者。”《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但只叫他立谈一两句,就打发去,须防耳目不雅。”

(2).比喻时间短暂。 汉 扬雄 《解嘲》:“或七十説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 唐 卢照邻 《对蜀父老问》:“或立谈以邀鼎食,或白首而甘布衣。” 宋 陈师道 《赠赵奉议》诗:“我往立谈间,歘若白受緇。” 章炳麟 《文学说例》:“抑名家所著,为演説之元则,彼固施诸笔籥,犹与演説有殊。至於 战国 游説,惟在立谈。”

糟丘

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尸子》卷下:“六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韩诗外传》卷四:“ 桀 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尔乃携窈窕,从好仇,径肉林,登糟丘。” 唐 李白 《襄阳歌》:“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麯便筑糟丘臺。” 清 朱彝尊 《折桂令》曲之二:“归去来休,二顷秫田,一簣糟丘。”

披绵

亦作“ 披緜 ”。脂厚。 宋 苏轼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惟漫多脂。” 施元之 注:“黄雀出 江西 临江军 ,土人谓脂厚为披绵。”亦用以指代黄雀。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禽兽比喻》:“黄雀曰披緜。”

通印

“ 通印子鱼 ”的省称。 宋 陆游 《食新有感贫居久蔬食至是方稍得肉》诗:“出波鱼美如通印,下栈羊肥抵卧沙。”

尊俎

(1).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尊,盛酒器;俎,置肉之几。《礼记·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列籩豆。”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南归》诗:“天际张帷列尊俎,君歌声酸辞且苦。” 清 唐甄 《潜书·交实》:“子何为不祭?曰:无以供尊俎也。”

(2).常用为宴席的代称。《战国策·齐策五》:“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 宋 姜夔 《法曲献仙音·张彦远官舍》词:“树鬲离宫,水平驰道,湖山尽入尊俎。” 明 何景明 《送杭宪副兵备天津》诗:“莫笑谈兵尊俎上,书生元不为封侯。”

玉肌

(1).白润的肌肤。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尘於白珪,生疮痏於玉肌;訕疵雷同,攻伐独立。” 唐 白居易 《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满月》诗:“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清 汪懋麟 《回镫》诗:“浅著青罗隐玉肌, 松江 髻了入时宜。”

(2).犹言玉容。指花瓣。 宋 苏轼 《红梅》诗之一:“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宋 辛弃疾 《柳梢青·和范先之席上赋牡丹》词:“玉肌红粉温柔,更染尽,天香未休。”

生憎

最恨;偏恨。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生憎帐额绣孤鸞,好取门帘帖双燕。” 宋 晏几道 《木兰花》词:“生憎繁杏緑阴时,正碍粉墙偷眼覰。” 清 赵翼 《秋燕》诗:“生憎燕子炎凉甚,春便飞来秋便归。” 陈子范 《有感》诗:“自笑惊弓如野鸟,生憎逐臭是青蝇。”

东坡

(1).东边坡地。 唐 苏颋 《先是新昌小园期京兆尹一访兹愿不果率然成章》诗:“寂寞东坡叟,传呼北里人。” 唐 白居易 《东坡种花》诗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2).地名。在 湖北省 黄冈县 憢东。 宋 苏轼 《东坡》诗:“雨洗 东坡 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3). 宋 苏轼 自号 东坡居士 ,因以“东坡”为其别称。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上:“昨 强幼安 来説话,引援甚富。某谓之曰:‘若此者, 六一 语;若此者, 温公 语;若此者, 东坡 语;若此者, 山谷 语; 强幼安 语却在甚处?’”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东坡 为诗,无非讥切时政,借曰意在爱君,亦从讽諫可也。” 清 吴汝纶 《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於八家则 望溪 近 欧 曾 ,而 海峰 近 东坡 。”参见“ 东坡居士 ”。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