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联大全>> 对联:一生低首是林胡,总不负古昔先民,又岂独燕国词臣大手笔; 两字易名齐靳左,问谁属危疑重事,直比于魏公枢密同平章。

一生低首是林胡,总不负古昔先民,又岂独燕国词臣大手笔; 两字易名齐靳左,问谁属危疑重事,直比于魏公枢密同平章。

挽联名人名家

对联全文

上联:一生低首是林胡,总不负古昔先民,又岂独燕国词臣大手笔;
下联:两字易名齐靳左,问谁属危疑重事,直比于魏公枢密同平章。

对联备注:

(清-夏正彝《挽张之洞联》)

参考注释

一生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all one's life] 整个生命期间

低首

(1).低头。恭顺貌。《史记·平準书》:“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

(2).低头。羞愧貌。 明 张萱 《疑耀·三十六奉朝请》:“ 陶宏景 与从兄书:仕宦四十左右,作尚书郎……余今将五十矣,始作尚书郎,仰望古人,殊为低首。”

(3).低头。折服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十:“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 李 、 杜 復生,必为低首者。”

(4).低头。亦指佩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此老生平著述,全是一时火气,不许今人低首古人,何尝为解经讲学起见。”

林胡

(1).古族名。 战国 时分布在今 山西 朔县 北至 内蒙古自治区 内。从事畜牧,精骑射。 战国 末为 赵 将 李牧 击败,遂归附于 赵 。《史记·匈奴列传》:“ 晋 北有 林胡 、 楼烦 之戎。”司马贞 索隐引 如淳 曰:“ 林胡 即 儋林 ,为 李牧 所灭也。”

(2). 唐 代借指 奚 、 契丹 等族。 唐 张谓 《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诗:“犹希虏尘动,更取 林胡 帐。”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序》:“ 开元 二十年,国家有事 林胡 ,詔礼部尚书 信安王 总戎大举。”

古昔

[of old;in times gone] 古时

先民

(1) [ancient people]∶泛指古人

(2) [ancient sage]∶古代的贤人

先民询之。——清· 刘开《问说》

岂独

难道只是;何止。《左传·成公十六年》:“君唯不遗德刑,以伯诸侯,岂独遗诸敝邑,敢私布之。”《庄子·胠箧》:“然而 田成子 一旦杀 齐 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唐 杜甫 《有感》诗之四:“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簫韶?”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使朝廷与 夏国 欢好如初,生民重见太平,岂独 夏国 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清 黄遵宪 《四用前韵》:“岂独 汉 唐 无此祸,五洲惊怪国人狂。”

词臣

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唐 刘禹锡 《江令宅》诗:“ 南朝 词臣 北朝 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明 徐光启 《疏辩》:“以翰林而兼 河南道 ,从来无此官衔;以词臣而出典兵,从来无此职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所谓国家的柱石,也常是柔媚的词臣,我们在 南朝 的几个末代时,可以找出这实例。”

大手笔

(1) [calligraphy of an authority]∶旧指有关朝廷大事的文字

(2) [well-known writer]∶指名作家,也指名家的作品

易名

(1).指古时帝王、公卿、大夫死后朝廷为之立谥号。《礼记·檀弓下》:“ 公叔文子 卒,其子 戍 请諡於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幸圣明知其始末,故九品微官获邀易名之旷典也。”后亦有由崇仰者为死者议立谥,称“私謚”,亦称“ 易名 ”。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志铭》:“贤者故事有易名,况士哉!” 贞曜先生 为 孟郊 之私谥。

(2).换名,改名。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天绘亭记》:“余择胜得此亭,名曰 天绘 ,取其景物自然也。后某年某日,当有俗子易名‘ 清辉 ’,可为一笑。”

危疑

怀疑,不信任;疑惧。《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仲尼 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 晋 杜预 注:“变例以起大义,危疑之理,故特称 仲尼 以明之。” 宋 叶适 《蔡知阁墓志铭》:“领宾阁,前无比;遭危疑,建大謨。” 清 许缵曾 《睢阳行》:“豪门娶妇亦危疑,先奏神絃羞沆瀣。” 谭献 《<明诗录>序》:“ 长沙 李相 虽处危疑,而丁中叶休养之会,於是剬诗缉颂。”

重事

重大的事。《礼记·冠义》:“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於庙;行之於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韩非子·用人》:“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汉书·刑法志》:“狱,重事也。”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三折:“今日升厅,当该司吏有甚么合僉押的文书,决断的重事,带上厅来。”

枢密

(1).**。 唐 白居易 《得丁私发制书法司断依漏泄坐丁诉云非密事请当本罪判》:“如或事关枢密,则科漏洩之辜,请验跡於紫泥,方定刑於丹笔。”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军机御史》:“军机为枢密重地,非特有詔旨,不许擅入。”

(2).中枢官署的统称。《北史·刘洁传》:“ 洁 久在枢密,恃宠自专,帝心稍不平。” 唐 张说 《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太子监国于 晋阳 ,公留综宫朝,兼典枢密。”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议恤》:“持衡司礼专枢密,听履声同上金闕。”

(3).专称枢密院。 宋 苏轼 《策略二》:“今夫天下之财,举归之司农;天下之狱,举归之廷尉;天下之兵,举归之枢密,而宰相特持其大纲,听其治要而责成焉耳。”

(4).枢密使的简称。《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於是三上章坚辞枢密之位,优詔不从。”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二:“身见其子 肖胄 为枢密,壻 郑亿年 为资政殿大学士,仪同执政。”参见“ 枢密使 ”。

平章

(1).评处;商酌。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平章赏罚。”《隋书·何稠传》:“上因揽太子颈谓曰:‘ 何稠 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求谏》:“詔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諫官随入,预闻政事。”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我为君平章已确,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好否?”

(2).品评。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五:“追逐同游伴,平章贵价车。” 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人韵》词:“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春赏》:“凭栏争赏,细与平章。” 清 黄遵宪 《度辽将军歌》:“将军归来犹善饭,平章古玉图鼎鐘。”

(3).古代官名。 唐 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 唐睿宗 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 宋 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 金 元 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 元 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 明 初仍沿袭,不久废。

辨别彰明。《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北周 庾信 《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伏见勑旨,刊正音律,平章历象。”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上》:“斯足以扬搉诚伪,平章黑白矣。”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0
纠错

对联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对联大全 一生低首是林胡,总不负古昔先民,又岂独燕国词臣大手笔; 两字易名齐靳左,问谁属危疑重事,直比于魏公枢密同平章。
词典网www.CiDianWang.com